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 王艳玲
[导读] 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王艳玲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包集祖海希望小学,安徽 蚌埠233000)

        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让孩子们联系日常生活情境,培养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活动的着手点和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给孩子们讲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一天师徒四人又饥又渴地走在取经的路上,四周都是陡峭的高山,怎么办呢?大师兄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出了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块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大西瓜,忽一个筋斗又来到了师傅面前。师傅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先给了孙悟空一份。沙师弟看见了说:“师傅,我又渴又累想要两块。”于是师傅把其中的一份切成了两块,都给了沙师弟。贪心的猪八戒看见了连忙说:“师傅,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师傅又把其中的一份切成了三块分给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个徒弟谁分得最多吗?师傅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徒弟们的要求且又分得公平呢?问题一出孩子们就叽叽喳喳的讨论开了,很快他们就找出了其中隐藏的数学问题,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一过程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设计数学问题,让生活中处处有课堂。例如,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去养老院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当时,工作人员正在给老人们发毛巾。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毛巾每条6元,一次买10条只要50元,养老院里共有39位老人。同学们,你们算一算怎样买最便宜?孩子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很快找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按每条6元购买,要39×6=234元 。
        方法2:一次性买10条,先买3次,再买9条。,要3×50+6×9=204元。
        方法3:一次性买10条,买4次。要50×4=200元。
        孩子们很快发现第三种方法不但省了钱还多买了一条。他们真是太有成就感了,学习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把课堂交给孩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乘加和乘减的数学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妈妈买菜的生活画面:肉每斤18元,鸡每斤7元。然后出示了一道数学题:“妈妈要买4斤肉和一只3斤重的鸡,一共要花多少钱?”问题一出,孩子们就积极行动起来。有凝眉沉思的;有动笔演算的;有合作讨论的;也有举手要发言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孩子们给出了:18×4+7×3;  (18+7)×4-7×1;(18+7)×3+18×1这三种答案。既有常用的第一种方法,也有不常用的第二和第三种方法。这一教学活动充分说明了孩子的思维是灵活多样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
        四、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有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思考题: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看谁的方法多?结果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方法单一。我费尽心力的讲了半天,孩子们还是一脸茫然,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来把问题解决掉呢?我从实验室里找来了量杯,准备好水,又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土豆。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另外几种方法。
        同学甲:先记录量杯里水的体积,然后把土豆放进量杯,再次记录水和土豆一共的体积,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同学乙:先测量量杯的底面积和放入土豆前水的高度,然后放入土豆,再次测量水的高度。利用体积计算公式就能算出土豆的体积了。我利用了实验法和发现法,让学生们利用具体实物进行实验,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了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除了课堂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数学实践。比如:让学生调查家里每个月的生活开支情况;调查班级里不同小组的学习成绩情况等。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兴趣入手设计教学情境。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应用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数学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