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农村课堂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林伟国
[导读]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初中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学困生的问题较多,家长不那么重视学生的学习。

        林伟国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三中学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要】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初中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学困生的问题较多,家长不那么重视学生的学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一、让一部分学生先飞起来,鼓励学生自学、互学,走在老师的前面,为开展小组合作选定小组长服务;二、教师不是以满堂灌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要通过设计学案、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获得知识,同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教学要注重评价,通过评价作为杠杆,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四、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分组;小组合作;评价;问题驱动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初中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较严重,学困生的问题较多,家长不那么重视学生的学习。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
        第一、让一部分学生先飞起来,鼓励学生自学、互学,走在老师的前面,为开展小组合作选定小组长服务。
        首先要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习成绩的高低等。我主要通过摸底测试、问卷调查、找学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摸底测试题主要以双基为主,覆盖之前学过的大部分知识点,以笔试形式集中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你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是(好、中、差)、平时有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没有做一些老师布置外的习题、有没有进行复习、有没有整理错题、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学好数学等;找学生交谈主要以面谈为主,微信、QQ、电话为辅,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
        其次就是进行合理分组。《新课程标准》提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成绩将学生分三个层次:A为优生,基础好,成绩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自学、互学,走在老师的前面;B为中等生,基础一般,能力不够强,成绩处于班的中等水平;C为学困生,基础较差,有一定的厌学、弃学情绪。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两个优生,作为小组长,带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组成一个六人小组,对小组长每天都进行学法指导,引导他们走在老师的前面,并做小组的帮扶工作;对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予以大力表扬,并对他们的层次适当调整;对掉队的学生做好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回到学习中来。


        
        第二,教师不是以满堂灌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要通过设计学案、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获得知识,同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设计学案时要有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学习目标。首先,设计导学案时,将每份学案都分了三个档次,基础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全部学生完成;提高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A层次学生必做,不懂的要主动请教老师,及时解决,B层次学生选做,不作硬性要求,视学生兴趣而定;C层次学生不用做;中档题要求A、B层次的学生必做,C层次的学生选做。这样能有效地杜绝学生抄袭的现象。其次就是如何选题目,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选题题可以围绕近几年的中考题型,结合教材,由浅到深,以导为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三,教学要注重评价,通过评价作为杠杆,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到: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通过分层次提问,作出合理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让人重视,受人肯定的成功体验和愉悦心情,同时也可避免优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各小组之间也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倡导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另外对每一个学生和小组都采用积分制,对学生每次的回答问题,小测、单元测验等情况都进行加分,每周小结一次,每月对积分最高的两个小组和积分最高的8位同学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最后,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首先讲课时要围绕问题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学后教,主动参与,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其次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立足基础,拆分难点,层层设疑,让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老师对学困生和中等生予以适当的辅导,启发学生逐步解决问题,不断地品尝成功的愉悦。

实践证明,农村课堂的小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还学生一个轻松、主动、合作的课堂。优生面有所扩大,中等面大增,基本杜绝厌学情绪,在各次考试的平均分和合格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