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4期   作者:方玲玲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数不胜数的新型教学手段映入眼帘,教育领域对小学科学课程也越来越重视。

        方玲玲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220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数不胜数的新型教学手段映入眼帘,教育领域对小学科学课程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科学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美德教育不单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基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社会、国家健康发展的合理补充。将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为日后的小学劳动美德教育指明新的方向和路径,促进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现走向成功。学生能够通过自然事物的观察、分析、描述、交流心得等,在思想上统一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在实践中检验,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有效研究
        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中存在诸多问题,基本是由日积月累的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展。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体系中,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理念、“立德树人”理念等内容融入进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背景要求的学生为发展方向,从而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客观来评定劳动教育的成效,以理论与实践为主要依据,为科学、有效、持续地开展劳动教育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这个词语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赖以生存的手段和途径,没有劳动,人们就无法获取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无法保障自身的生存。综合国内外对于劳动的解释和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劳动是主体人物对于世界进行创造和改造活动的统称,劳动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没有劳动,就无法获取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个人也无法在社会当中立足。
        劳动美德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名词与中华民族具有天然的联系,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当中贡献的巨大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美德对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劳动美德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教育当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劳动美德层面内容的培养,帮助学生对劳动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在今后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以良好的劳动美德赢得自身发展进步的机会,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研究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启劳动教育
        科学课程,从字面意思就能想象到是一个具有探索性、钻研性、趣味性的学科,所谓科学,离不开实践操作,学生会亲自体验科学实验,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中找到快乐和自信。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化、个性化、立体化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来提升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喜欢科学、钻研科学。

教师在课堂中制造钻研科学的氛围,科学本身就带有神秘性,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做一个研究者或小小探险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不断找寻线索,一层层揭开谜底,在不断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真实体验科学学科带来的奇妙世界。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更能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科学课堂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龄特征和实际学情来渗透劳动教育,劳动美德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美德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针对劳动美德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借此体现新时代劳动美德教育的优越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这一章节内容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在校园内观察树木,小学生们通过自己地充分观察后,就会向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相关问题:“为何树木的树皮会裂开而树枝的树皮并不会裂开?这对树木会有什么影响吗?”等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植物如何生长的过程,在生长过程中应该怎么养护等内容,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探究。小学科学教师不能够直接告诉小学生们生活中科学问题的答案,应当先为小学生们讲授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带着这些实际科学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科学创造性思维,让小学生们充满对小学科学学习的乐趣。最后在完成植物学习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通过对植物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些花花草草,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要求学生们养护家中的花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最终会收获劳动的果实。
        (二)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自然”到“科学”的转变形式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逐渐使学生形成“探究-研讨”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先决条件,有利于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走进我们的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参与实践与课本内容进行整合,这就有助于在课程过程中帮助学生学得更深入更透彻,还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学习《环境和我们》这一章节内容时,涉及到很多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如垃圾如何处理、一天中的生活用水、污水的处理方式等内容。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怀揣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一定不要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条件,容易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排斥和逃避的想法。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保证自己的课桌整齐如新,教室打扫卫生认真仔细,再到家中节约用水,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更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自身的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晶.关于小学阶段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读写算,2020(33):35-36.
        [2]张秋芳.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9):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