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瑚丹
[导读] 近年来,高校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
        瑚丹
        西安外事学院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尤其是教育部提出:新时期高校教育要“严进严出”,严把质量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就需要注重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实施
引言
        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与审美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大为可行。可是有些教师设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案仅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无法体验到汉语言文学之美,他们的思想得不到持续熏陶,就更容易受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抛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忘却中华儿女的艰巨任务,最终沦为社会的蛀虫。打破这一局面的最佳举措就是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价值观的抵御能力,学生就会坚定本心不动摇,快速成长成才,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往学生通常是跟随教师的思路来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重叠,思维愈发呈现趋同性,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造成了一定阻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欣赏汉语言文学作品,运用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之处,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肯定。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开动脑筋,他们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思维会保持在活跃状态,将会提出更多新的见解并辅以佐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育,充分彰显了审美教育的实施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问题反思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
        从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来讲,在教学方式上,呈现出单一化的问题,不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都较为单调,依旧局限于传统的“讲说”式课堂中,教师按照教材课本,对学生进行讲解式的教学。长期局限于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中,就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趣味性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参与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不断更新与变动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应用性,这也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同时,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与新媒体元素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频度较高,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汉语言使用习惯,这就对教学本身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束以后,缺乏相对应的语言使用环境,影响到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价未能真实反映学生学情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不过,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对学生做出的教学评价来看,大部分手段还是局限于卷面评价这种形式之中,导致对于学生学情的评价较为片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情。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不足,那么基于评价结果做出的学情分析,自然也就不合理。这一点,就和大数据技术要求数据真实性是一样的,只有保证数据真实,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辅助。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施
        (一)渗透审美思想
        要想促进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首要前提就是向学生渗透美学思想,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美学特征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活动,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喜爱将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在讲解汉字的构造时就可以从美学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汉字的结构之美。有些汉字在书写时会发现整个结构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这个点会对所有笔画产生吸力,使得汉字结构受力趋于平衡,写出的汉字非常美观大方,这就是米字格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所在。汉字还体现了动静的结合理念,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协调好笔画之间的关系,汉字的平衡对称之美由此得以彰显出来。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可以将汉字结构作为切入点,渗透审美教育,不失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运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
        除了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构建之外,还需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依托一些信息化的方式,来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第一,可以利用信息化微课辅助教学。微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素材,依托信息化视频,将知识内容融入到视频之中,立体化呈现出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可以制作学习微课,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学习。第二,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还可以基于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学习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比如可以立足微信小程序,设计汉语言专业学习小程序,在其中设置多种不同的学习功能,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进入小程序进行学习。
        (三)用提问的方式抛砖引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学协同开展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就能协同开展。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契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例如在鉴赏《声声慢》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哪些字词表现出了词人的伤感,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人生态度,深入品位事物意境,把握词人心理活动,美学价值就会跃然眼前。
        (四)创建综合性、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受众地位有所变动,这就需要汉语言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体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积极探索新媒体教学的方式,迎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要求,提升汉语言专业教学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与调整,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困境与特点,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意识。
结束语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思路,能够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加深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及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基于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积极渗透美学理念,深入挖掘美学元素,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玲.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思考[J].参花(下),2020(10):73-74.
[2]李玉林.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0(08):91.
[3]俞小霞.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措施[J].艺术大观,2020(12):70-71.
[4]孙莉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中华少年,2020(03):253+255.
[5]祝燕燕,王艳.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东西南北,2019(2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