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何梅
[导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何梅
        山东省平原县少儿竞技体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巧妙 科学 有效 承上启下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科学、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热情,会引导学生积极的进入课堂教学的互动状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教师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基础、兴趣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对每堂课的开场白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先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的意义
        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导课技能,可以达到如下的教学功能: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此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新课引入的好可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刚上课时,学生学习成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在学生动脑过程中往往有好多个兴奋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学习效果。运用恰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承上启下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复习旧知识,为理解新知识作了铺垫,可自然顺畅地把新知识“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课的知识内容,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使新知以更易被理解。
        4、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蒸馒头和面时,为什么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馒头总是喧软多孔?天冷和面时,为什么就不容易发开?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的类型
        1,通过练习导入。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前训练,注意练习中要包含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师生共同解题时,学生就可以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上课时便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师生问候、教师直接板书、讲故事、讲新闻、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总之,任何一种的导入方式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做到愿学、善学、乐学。常言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关系到教师是否能真正进入角色,从而影响着本接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以旧带新法引入:用这种方法一般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通过提问和复述,让学生回忆上节或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既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又增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置疑导入法: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故事引入:中学生一般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于故事中,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5,联系生活引入:如在学习扁形动物猪肉绦虫时,结合生活中的“米猪肉”设置疑问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通过类比,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就可以采用与苔鲜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苔鲜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苔鲜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并用轻松的、幽默的方式进行讲授,从一开始就应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至于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来确定。采用的方法要恰当、贴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并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为圆满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郭晶,初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创设初探[1],西部素质教育,2016(05)
        [2]赵娜娜,初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导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7(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