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郭义
[导读] 初中科学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学科,
        郭义
        浙江省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浙江湖州 313300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在这类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的课程组织以及教学逻辑,将科学课程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增加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完善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下对基于项目式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教育应当服务于生活,并且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系,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学科与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良好的运用到生活当中。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主的去发现科学现象,并且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科学学习更加注重学科自主性,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科的深入探究,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科学项目式教学主要流程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为了提高项目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按照学科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有助于项目推进的、具有探究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再设计相关实验,以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分析及推理,准备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对实验进行操作,以对自己的假设与猜想进行验证,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在完成上述探究性实验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项目实验过程、步骤、所采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等进行提炼并记录,以便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实现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升了自身的数据提炼分析和整理能力,使科学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学习方式上,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全体组员的合力展开探究学习,完成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科学学科思维方式的优化。
二、基于项目式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
        (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科学属于一种创造性的事物,加强对科学的普及会对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为创新思维带来一定的实践基础,不管是科学实验的研究者还是参与者,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去充实自己的想象空间,去积累操作的经验,而且他们从一些科学设计里得来的灵感和创意也会帮助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需要灵活的思想和敏锐的思维来构建的,也是优秀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初中科学课程结合STEAM项目进行开展的过程里,老师要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可以带一瓶久置的熟石灰到实验室,询问学生这瓶熟石灰里是否全都是熟石灰,还是有其他物质,让学生开始做出一定的判断,通过应用一些化学方程式来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实验,通过设计不同的步骤来进行里面成分的先后检测,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一些物质没有被检测出来,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然后通过创新实验来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测,在实际当中得出最后的结论,然后创新改进自己的实验,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当中得出久置熟石灰里最终的成分,在以后的实际生活里也可以对久置熟石灰进行一定的判断,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二)针对项目设计启发性问题指导实验教学
        在初中科学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首先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其作用是使学生首先能够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按照问题要求准备相关实验物品及方案,使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以有步骤、有方法、有秩序地展开项目实验探究,直到找到问题答案并完成项目结果。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抽象的科学点变得生动直观而富于吸引力,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并充分借助多媒体等设施,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推动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九年级《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章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盐的相关知识,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结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探讨,促使学生深刻感知氯化钠、碳酸钠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际应用认识上述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掌握两种物质的分享、检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学习针对目标问题,展开分析、操作、归纳、总结及判断,从而在实践中完成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三)增加课堂科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科学的教学不应该仅仅限制于观看视频、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结合STEAM项目化学习模式,应该在课堂内对课本的一些实验进行动手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内容,以及加深印象,而且对于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现象也明白其原因所在,例如在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过程当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从而了解了钠与水的强烈反应,从而在生活里,当金属着火时,不会选择用水去浇灭,而是选择一些沙土来灭火。
        (四)课堂设置生活化情景,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
        初中学生有着一定的叛逆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学生的眼球,能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情景,将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搬上讲台,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知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教材中所呈现的科学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的细节,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转换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科学浙教版第一章第三节《水的浮力》的新课导入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有关浮力的视频、图片。视频展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轮船正常运行及客轮发生浸水下沉事故,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展示“死海不死”的奇观——有些人可以躺在死海上看书,即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谈游泳时人上浮的感受,游泳圈与跟屁虫对人体的作用及把跟屁虫按入水中需向下用力。通过以上事例导入新课,寻找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得知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结束语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是必然的,科学课程内容抽象且复杂,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科学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也不能一味依赖信息技术,失去科学课堂本身的意义,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应当更多地将其和学科整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补充,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华东.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0(91):6-7.
[2]施胜军.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下项目式学习应用研究[J].读写算,2020(24):111-112+124.
[3]单珊,张伟强,郝艳影.PBL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18):85.
[4]卢芳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5]黄项宇.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发展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