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平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民族小学 628001
摘 要:该文通过对古筝的由来及其对筝乐社会功能的详细阐述和分析,认为得到了这样广泛应用的古代筝乐,无疑是大众化的,也是雅俗共赏的,它既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独奏乐器,又可以参加合奏或是伴奏,被誉为“东方的钢琴”。然后分析探讨了古筝的定位与发展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古筝;由来;流派;社会;功能;定位;前景
一、古筝的由来及流派
筝,又称为秦筝、古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它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他的历史悠久。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后来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椰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1]。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一)筝名的由来
古筝是一件很古老的民族乐器,因为它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所以它乃“真秦之声也”,故而一直以来就有“秦筝”之名。最初的古筝是以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的,其形制到汉代发展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而古筝是以雏形的五弦 ( 即战国时代 ) 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代的十六弦等。到本世纪的 60 年代,筝的弦数又由十六弦逐渐增加到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到本世纪 70 年代,又出现了转调古筝,筝弦也由丝弦改为钢丝弦、尼龙缠弦等,这样以来,古筝的音域和其表现力就更加宽广和丰富了。今天我们用的是二十一弦筝了。
(二)筝的主要流派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最为著名的有河南筝,它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命名的《高山流水》;还有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江浙筝五个派系,都是非常的出名,各具特色和风格。其次还有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伽椰琴和蒙古筝“雅托葛”。他们的筝曲及演奏方法都是各具特色。
二、古筝的社会功能
古筝是一种具有优美银色和丰富表现力的繁弦弹拨乐器,外观呈扁长行,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筝身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岳山,俗称前梁和后梁,前梁至弦柱间为有效弦长。古筝不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而且学弹容易,收效比较明显;是一种非常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优秀民族乐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流传,古筝在造型等方面形成了很多种类;如有十三弦仿唐丝弦筝,有十八、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等钢丝弦筝;当前我们使用最普遍的是二十一弦S型筝。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民间娱乐。
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
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
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
5.文人的自娱自乐。
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
7.秦楼馆舍的娱乐。
8.促进国际友好交流。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而且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 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或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既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独奏乐器,又可以参加合奏或是伴奏;被誉为“东方的钢琴”[4]。
三、古筝的定位及前景的思考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辉煌过,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5]。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逐渐衰败下来,到建国前夕,全国弹筝的人,或者说造诣较高的筝家,已经很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建国后,音乐学院把民间古筝艺术家请到了大学讲台,培养了新一代的筝家,为古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古筝的普及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定位分析
我们将古筝定位为“国琴”,是因为民乐即是“国乐”,代表着“国魂”[6],纵观民族乐器,惟有古筝具备条件,因为古筝能够独立演奏大型的、复杂的乐曲,其音色和艺术感染力,都可以和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许多筝家正在通过举办高层论坛,专家论证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敬请有关部门对“古筝——国琴”进行命名和认定。同时也将通过网络投票等形式,让全世界都领略中国“国琴”的魅力[7],让筝声响遍全球。
民乐演奏家孙以诚说,“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8]。”的确,古筝的价格从几百至3000元左右,比钢琴等乐器都要低廉,是一般中国家庭收水平完全可以承受的。摆在家庭或休闲场所的厅堂中,其古朴、雅致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彰显主人的艺术品味。
(二)前景预测
时代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今日筝界所取得的灿烂辉煌的成就,说明古筝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认为现在更重要的应该是去展望筝乐的未来,助其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筝乐创作的初步探索阶段,发掘和整理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发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庆丰年》、《闹元霄》等一批有影响的筝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了。六、七十年代,筝乐发展进入第二代筝人的创作时期。其时创作的筝曲如《战台风》、《丰收锣鼓》、《东海渔歌》等在今天仍广为流传,成为筝乐的保留佳作。八、九十年代至今,筝乐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今,筝乐作品从观念到表现形式、方法以及创作的风格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特别是专业作曲家的积极参与和创作,改变了先前筝乐主要由演奏者单一创作的局面,使得筝乐作品无论是在作曲技法,还是在题材的选择、内容的广度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其中,《幻想曲》、《黔中赋》等代表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在旋法、调式发展、演奏技法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新势态[9]。
我国的古筝艺术,不只是在国内发展的好,有广阔的前景。远在古代就已传至海外,并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开花,有的已发展成为自己国家的主要民族乐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除各国华裔外,一些欧、美、澳、日等非华裔的学者、学生也来我国研究和学习古筝艺术。但是创新是一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努力探索筝艺的发展方向、拓宽筝业市场,让其不仅面对中国更要走向世界。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然会为古筝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关心这株艺术奇葩的健康成长,使古筝这个“仁者之器”在大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优越环境中受到更多人的热爱与参与,并再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考虑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具有世界的宏观观念。今天的古筝艺术,应该以一个新的风貌迎接挑战,在保持已有的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西洋键盘乐器钢琴的弹奏特点,尤其是扫摇技法及双手和弦音程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使古筝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树立更好的形象。我们的出访演奏和讲学,既要介绍华夏文化,也可用古筝来表现异国风情,要逐渐地使古筝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和更大的发展。相信经过几代筝人的不断努力,一定能让古筝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开得更鲜艳、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6] 陈晶瑞.古筝源流及其文化思考[J]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2009
[2] 丁度. 集韵·韵例[J]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 华林甫.明刻本《郡县释名》的初步研究[J]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6
[4]蒋萍. 古筝演奏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19
[5]文.段丽丽.古筝的起源于发展[J] 民族音乐 2006
[6] [9]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3.
[7]雷华. 从古筝普及窥探国乐基源[J] 西安音乐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