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萍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 075000
生活中我们常听家长、孩子感慨:读书破万卷,下笔仍无言。造成这一样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读书目的不明确,只读书不思考,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只重情节,不重文字,只为愉悦心神;二是读书方法不正确,只重视“读”,不理会“记”,只图“量”的积累,不管“质”的提升,舍本逐末,最终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读书才能读有所获,以读促写呢?圣人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徐特立也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只有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才是读书的最佳组合。
本文就来谈谈如何阅读叙事类文章中叙议结合的文字,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如何为我们的写作服务。
要想切实读懂文章中叙议结合的文字,首先得明确我们语文中常提到的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所谓“叙”就是记叙,除了常见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字外,还应包括在其它文体中复述作品的情节和概述基本内容的文字。“议”,就是对人、事、景、物的好坏、是非等所阐明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它包含了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记叙类文体应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往往少不了议论。这种叙事中的议论,是针对所叙之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或是点明事件的思想意义,或是阐述事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或是揭示事件本身的本质特征,使记叙的内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更好地感染读者。???
叙事中的议论有三大基本作用:一是议论可以使事实与道理相辉映。读者不仅可以从叙述性的文字中了解到事实,而且可以从议论性的文字中认识到事实具有的深刻意义;二是议论可以对叙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使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尽管是只言片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三是议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怀、态度,把作者对客观人事的见解和主张概括为抽象思维,给人以有益而深刻的启迪。例如读《河中石兽》一文中的精当议论,就会体会到叙议结合的魅力所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结尾画龙点睛,生发议论,告诉我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全文寓理于事,立意高远,文末的议论精辟深刻,引人深思。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事件本身的好奇与惊讶上,更要关注作者的议论性文字,这样才能真正把文章读深、读透,发挥阅读知人论世的意义。
好文章,叙议结合,方见精神。 “ 叙 ” 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记叙厘清人事,议论生发思想,二者各显其能,各
扬其长。余光中甚为强调叙议结合或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在《左手 的缪斯》新版序中说:“缺 乏知性做脊椎的感性,只是一堆现象,很容易落入滥感 。”光写感性经验,是比较肤浅的,任其泛滥开去,就很疲软了。换言之,一篇好文章就是需要知性来作脊椎 。何为知性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中这样说:“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 。见解动于内 ,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 。
……文章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 。知性并非纯理性的,尽是概念的抽象演绎 ,而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这样才能与感性交融。 “一位真正的文章大家 ,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 ,笔下才能兼顾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 兼施 ’。 ”有心肠,才有观感的印象或事实;而有头脑 ,才有见解或看法。如《橘逾淮为枳》一文中,楚王想要折辱晏子,晏子先礼后兵,针锋相对,貌似讲述故事,实则叙中有议。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一针见血,让楚王自取其辱。叙中有议,力透纸背。
其实古人做文是非常讲究叙议结合的,我们平时爱读的《小故事大道理》大多是一事一议,通过事来说理。如《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棒椎鱼》,短文记述了一则民间传说,棒椎鱼可预测洪灾,结尾却生发开来,由天灾想到人事:
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由物及人 ,此一立意有如神来之笔, 将旨趣点明。以事喻理 ,甚为醒目。言在此而意在彼 ,又不无哲理的启发 ,叙事基础上,自然生发议论,语言简洁,道理深刻,通过议论点睛,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的道理。
记叙与议论的交替使用是从表达来看的 。从思维角度来看是为了在行文中调谐感性与理性 。写作中,感性与理性是不同的思维方 向,感性出于生活的经验 ,理性则是思考的运作。所以阅读中的思考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有了理发的思考,阅读才有了深度,写作时才有了依托。行文中 ,感性与理性应当尽可能地协调起来 。仅写感 性经验 ,很可能只是浮面的生活,往往大同小异居多 。理性思维的展开 ,便于表明看法或见解 ,但若没有感性的滋 润 ,又有可能过 于枯燥 。写文章先要有一些感性的经验 ,从中找到兴味 。 若要进 一步展开 ,则需要思考的力度 。大致说来叙事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法:?
开宗明义,提挈全篇。即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以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如一位同学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文章开头有一段议论:“我的家乡是个小镇,没有高耸华丽的楼群,没有穿梭往来的豪华轿车,没有舞厅、茶座,可我却深爱着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像爱我的母亲一样”。没具体写家乡之前,用这样几句议论开头,以引起读者按照作者的认识去看下面记叙的事实,为全文确定了基调,阐发了作者对虽不十分富裕的家乡的炽爱之情,既真实又自然。?
穿针引线,承上起下。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叙事文结尾的议论,一般应做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如《河中石兽》的结尾,简单的一句话,却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写好叙事中的议论,还要注意的是:议论的文字务必少而精,不能长篇大论喧宾夺主;不要远离记叙的内容架空议论,非但不起作用,反而画蛇添足;在完整的叙事部分里,尽量少插议论。即使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也要在关键部位适当插一点议论成分,切记不宜太多。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超前的人文教育、情感教学,把阅读与思考感悟、阅读与生活积累紧密结合,突出阅读的有效性、有益性、有趣性,致力于终生受益的读书教育——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