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陈晓珊
[导读] 在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
        陈晓珊
        广州市从化区明珠工业园区明珠小学   
        摘要:在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新课改下的科学老师们也已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程虽逐步步入正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仍然存在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能力不足,学生的观察往毫无目的性,新课改仍存在停留于形式上、很难真正落实等问题。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有策略有侧重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活动  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性的基本起点,它贯穿着科学探索活动的始终。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培养,其中探究环节中“提出问题”“收集证据”等实验过程的重视和关注等都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宏大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起始于对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所以,在我国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激发动手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对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才会更积极地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快德提高观察的水平。例如:在我们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时,我们先向学生们出示干冰,因为干冷的水在常温下会气化成雾状的场景,这个生动有趣的现象可以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奥妙,上课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因此,课的开始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他们对于观察大自然事物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打下基础。浓厚的兴趣确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力的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观察活动时能慢慢地掌握科学观察的方式与步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科学实验来调动起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科学教师带领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们到校园里探究,主题是如何让学生们观察《校园的树木》。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走着,看着,二十分钟后回到教室让学生汇报看到了什么,学生却答不上校园树木的特点,只能勉强回答:树高高的,叶子多多的.在观察实验中,科学课教师一定要能够做到全程投入,有法可授。观察实验课中,教师不应单纯让学生去看,而要在观察活动之前就有方法、有步骤地引领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探究。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注意引导低年级的小学生们在进行观察时要学会根据所观察物体的特征,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

如在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中,学生们在观察到花的器官和结构时,主要采用以下的策略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一是要求让学生懂得从上到下依次地观察到这株凤仙花的各种器官和结构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可以发现更多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二是要通过整理观察记录,把观察发现的特征条理化,从而培养学生们自主观察的条理性、完整性。三是在教师汇报观察结果时,教师能适时给予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客观地描述观察的现象,把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区分和对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的逻辑性。以上四个策略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观察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汇报,引导他们去思考如"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关注到自己一个小组的观察成果,同时还能够关注到其他一个小组的观察结果。由此,学生认识到各种各样的花都不相同,但同时又具备了相似之处,进而加强了对学生观察手段和方法的理解,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备足观察材料,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实验中,科学教师要备足实验观察材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充足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前提。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岩石》这节课中,教师们就可以在课前进行布置,让他们以自己的个人或小组搜集各种各样的岩石。老师也应在课前给孩子们准备大量常见的一些岩石和部分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四、课内外相结合,使观察活动成为经常性活动
        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包含了许多科学规律,但大多数的现象并不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观察。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的意识。比如在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对宇宙感兴趣,老师出示了一张南极和一个没有星迹的北极的地图,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天上的星星都是旋转的吗?一名学生很快找到了那颗仍然处于行星旋转轨道中心的红色北极星,学生们兴奋地围在一起互相交流着这颗北极星的特殊形状。老师接着又提出:你认为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北极星不动的现象?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大家都模拟体验到了北极星"不动"的实际现象,由"不动"的实际现象,推测出了北极星和地球间的距离与位置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世界里,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科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故事。比如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从吊灯的晃动到摇摆的等时性等,从而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课内外互动相结合,使得观察教育活动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学生参加观察活动时,如观察金鱼和蚕宝宝、绿豆种子发芽、蚂蚁到底是怎么传递信息的等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观察兴趣,扩展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范围,帮助他们形成细心、坚持的良好观察习惯,进一步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情感态度的价值观都是同步培养和发展的,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训练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观思相结合、眼脑并用的科学观察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策略性地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发掘、运用、甚至是创造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s].北京:北京大学师范出版,2003
[2]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学芝,朱西岳.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