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导学”创设学习情境,促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陈华英1 林春才2
[导读] 信息技术教学有时候会陷入“软件说明书”的陷阱,
        陈华英1  林春才2
        1.南宁市第二中学,广西南宁市,530022
        2.北海市第五中学,广西北海市,536000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有时候会陷入“软件说明书”的陷阱,本文本着“关注学习者能力发展,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的教学理念,分析浙教版和桂教科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Excel数据处理》教学设计,探讨了如何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和如何控制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进行等问题。教师在处理教学设计时,通过构建适当的生活化学习情境,选择适当的“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问题导学 同课异构 研究性学习
        
        桂教科版教材学习Excel以操作说明为主,教学根据设定的条件数据表格进行操作,缺乏必要的过度,教学内容不成系统,缺乏生活实际用途的的学习方式难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浙教版教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倾向则较桂教科版教材明显,通过“学习项目”构建学习任务,为学生掌握技能设定了明确的期待目标。
        对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对使用哪些设备、软件、课件或资源有通盘的考虑,以便为顺利实施教学提供有备无患的支持。
        一、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学习者的学习任务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教材的知识脉络虽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本着“关注学习者能力发展,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处理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本课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相当重要。
        如在操作比较类似的内容教学中,可以先示范演示后用学习任务驱动学习者学习。在教学中采用讲授、学生探索练习、学生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教师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助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完成任务。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学习帮助和指引,指导学习者利用这些帮助进行学习。
        二、设计教学流程和控制教学活动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任务驱动”的知识呈现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时,需确定通过任务的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操作任务。
        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例子。桂教版教材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通过设置“帮助老师又快又准地处理期中考试成绩”的课堂任务,试用函数处理成绩表。浙教版教材设计了“日照时间统计”、“找出适合建设太阳能电站的城市”、“给我市路灯所安装太阳能路灯的建议”等三个学习任务,既有课本的例子,又有生活中的数据。在比较中学习,激发学生想通过排序和筛选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达成数据统计、排序、筛选等“数据管理”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习者学习,尽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对有操作困难的学生做个别辅导,利用在线或离线帮助,使大部分学生找到自学帮助、互助学习的方法,将教师从“软件操作”辅导中解脱出来,更锻炼了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能力。在上课实践中,我们发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学习者演示”的效果要比“教师示范演示”更加有效。通过演示和小组互助学习,给学习者提供帮助,达到所有学习者掌握操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三、有效进行“问题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
        “问题教学法”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适的解决之道,最终将“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发的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好多层次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明确的,也是学习者通过思考、实践能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作为向导,使学习者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学进度,通过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尝试,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而有目的地解决问题。
        如处理桂教科版教材时,“又快又准统计各地最低温度”问题提出后,学习者在实际操作时,首先会利用掌握的“用公式计算”去进行“平均温度”计算;这时会出现“输入复杂”、“计算容易出错”、“电子表格迁移性差”等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课本“做中学”、“马上行动”的指引,学生尝试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此时“最低温度”的确认,目测可以找出,但是“自动找最低温度”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面临的困难可能不尽相同,为解决这些困难,学习者在多方求助、探索操作中找到正确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研究性学习”可以看作“问题教学法”的升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将问题设置在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情景中,学习者通过“课题研究”的方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学习的问题是由学习者提出,而非教师直接给出,学习空间比较广阔,而正因没有“标准答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难控制。这需要教师为“研究”学习设计一个整体性较强的课题式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评价阶段,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各种必要评价量规,在学习时进行自评、修正学习方向。
        如在浙教版相应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上的示例表格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据,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学习,更有目的性。软件的示范教学任务完成后,通过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计算主题或统计列表,对该主题进行数据处理。让学生在合作操作过程明白,生活中的很多数据可以通过在电子表格中利用“统计”、“排序”和“筛选”等操作,生成新的数据。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处理分析数据”。通过分享小组的处理结果、分析结论这个交流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完成教学设计所教授的知识点教授之后,通过形成性检测表、质量评价量规表的详细条目指导学习者对本堂课作自我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堂课的亮点及不足,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课堂授课的效果。

        通过分析桂教科版和浙教版教材的知识脉络,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对比教学,通过学习“数据计算”、“数据管理”,学习者可以运用已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技能,从已经学习过Excel表格数据的输入、简单的函数及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排序等操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比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的要求,甚至应该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必要读解。依据纲要和课标的学业要求设计“学习问题”,为学习者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可探究可创新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习者不仅能将知识点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为什么使用数据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进行问题的分析,通过亲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形成具备信息素养的“习得技能”和担负信息社会责任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林春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A].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7.
[2] 蒋超.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情感读本,2019(30):96.
[3] 钱祝妹.问题导学,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06):37.
[4] 张越英.“问题导学”式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0(35):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