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展探析 汪晓曼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汪晓曼
[导读] 信息技术和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人力资源管理成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汪晓曼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人力资源管理成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角度来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更有效地对各个业务板块的战略性工作起到支持作用。目前采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组织越来越多,且应用深度 也在不断提高,这一形势彰显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在线培训、网络招聘、动态评估等信息化管理措施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员工服务模式,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行政职能到战略导向职能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近年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转型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
        信息化技术已深入我国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 指借助信息化技术(如管理软件、移动终端系统、集中式数据库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式,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的优势。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促进人力 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联系,而且能让所有员工和领导以电子化形式参与到管理流程中,从而有效控制管理成本、提高工 作效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更包含了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信息化转变。本文基于以上论述,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分析和影响分析入手,结合实际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创新策略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 关工作提供参考。
        1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电子商务兴起之初就提出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具体含义可概括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共享 行为中信息技术的计划和应用,其最终目的为在多个个体或整个群体间建立并维持共同的工作关系。随着学术界对信息化人 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Strohmeier等人提出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主要性质。
        (1)信息技术的双重作用是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介入能让空间层面处于分离状态的多个因素之间实现相互联系,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可当作连接和融合的媒介。另一方面,在执行管 理活动过程中,信息技术能替代人为因素参与,因此又可视作完成任务和指标的有利工具;(2)互动和网络化是第二大性质,借助两个及以上的参与者任务共享用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很多的共 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现形式;(3)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 囊括了员工个人、团队、部门甚至整个事业单位为实现人力资源职能而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属于多层次概念。信息化技术带给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一场新的变革,在计划、聘用、培训、考核、薪酬福利等实际管理环节,网络系统的便捷性 能有效提高管理范围、质量、效率和透明度,能让管理人员从事务性、行政性的烦琐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战略性规划工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吴方建等人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可将其分为以下二类:1、根据信息系统功能可分为信息型和自动型两种,信息型是指全方位公开征集全体员工意见用于处理重要的人力资源问题,提高人力资源决策的合理性和管理透明度。自动型则是指利用技术工具实现自动化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控制人工成本;2、从对单位的意义来看可分为战略型和运作型两种,战略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直接 转变组织战略目标用以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推动组织绩效。

运作型则是指利用电子化运作的方式提高行政事务处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支持单位发展;
        2 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 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型变革
        事业单位运营中优秀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财富,也是实现创新转型的关键,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性特征能实现单 位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让事业单位在转型过程中树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员工具有明显的被动型,常常因管理层对岗位的分配调动而频繁更换工作场地,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介入后能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增强单位日常运营中员工的主体价值,可提升单位互动性和多元化管理效果。
        2.2 促进单位资源的有效整合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对员工信息和日常工作绩效进行整合传输,而且能通过人才数据库科学管理人才信息,单位员工能更快掌握管理信息和政策,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转化,进 一步减少反馈和生产之间的时间耗费。在信息化背景下,员工可根据需要适配到符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的某一层级或部门中工作,单位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考核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进度,及时了解员工信息,根据员工日常表现和绩效进行科 学的岗位编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促进组织发展。
        3 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根据管理需求选择高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使用软件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对应的服务给决策者,让其能根据信息资源进行准确的员工调配,因此完全依靠某一款软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并不可取,在选择高效的管理软件时需贴合事业单位内部状况、人才需求和考核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组建人性化、专业化的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和运营管理,借助管理软件整合人力资源信息和运营时段成果,通过这些数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推动科学决策。例如,可根据员工档案管理、考勤管理、绩效管理选择对应的管理软件,并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日常人事管 理的效率。此外,员工的休假、请假、晋升、绩效奖励事宜也可通过管理软件进行安排,将员工的工资核算与绩效表现挂钩,实现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平台的应用意识,若条件允许,可根据自身需求开发管理软件,例如为了提高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在软件系统设计时可将业务活动、使用界面、数据库信息内容的逻辑分隔开来,淘汰冗余内容,提高管理软件应用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3.2 优化信息化平台系统功能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优化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将员工综合素质测评添加到管理系统中,根据测评结果对 员工能力水平、岗位胜任力、岗位匹配度进行分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定期整合更新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资源,让员工个人资料、工作动态、个人绩效与管理系统信息准确匹配,方便迅速查询、统计和汇总员工信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促进多个管理部门的结合,拉近员工和管理者 的距离,例如定期开展网络会议、电话会议,提高虚拟办公的利用率,加大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力度,从而对办公成本进行科学管控,提高经济效益。
        4 结论和展望
        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宝贵财富,开展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而言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能有效改善工作效率。事业单位需充分意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开发管理软件,并根据管理需要选择高效的管理软件,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单位人才资源结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