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艺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030000
摘要:《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芭蕾,既有芭蕾元素,又符合中国的思潮与审美诉求,两者的结合,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西方足尖艺术与创新中国舞蹈表现形式并为西方足尖艺术注入新鲜内容的实践,以形象的肢体语言为载体,与抽象的文化审美杂糅,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才能使得本土语汇更好的为芭蕾舞剧服务,创作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芭蕾。
关键字:《二泉映月》芭蕾 元素 运用 江南
芭蕾,一个高贵到从一笔一划就渗透着气质的字眼,让人敬仰。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芭蕾是一种不亲民、宫廷贵族范式十足的舞蹈。但这种气趾宣扬的作派已经伴随经济全球化慢慢收敛了,不止面向皇宫贵族,已开始在更多地方、民族灵动起芭蕾的舞步。它已褪祛等级的色彩,仅仅作为一种文化,风靡于世界,并以多元化的追求丰满着自己。
一、中国的芭蕾
芭蕾播布至中国于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裕容龄将其带入,戴爱莲将其发展。舞剧《森林女神》是芭蕾在中国成长过程中的萌芽;1950年的舞剧《和平鸽》是芭蕾在中国成长过程中的开篇与转折;1954年于北京舞蹈学校成立的欧洲芭蕾舞剧科使芭蕾在中国的发展迈向专业化,直至如今五大芭蕾舞团的成立,预示着中国芭蕾艺术将与新中国一同成长。
中国的芭蕾,定语“中国”,限定了芭蕾的文化表现元素,要符合中国的思潮与审美诉求;主语“芭蕾”,限定了这一中国舞蹈的肢体表现形式,要以轻盈的足尖舞动。两者的结合,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西方足尖艺术与创新中国舞蹈表现形式并为西方足尖艺术注入新鲜内容的实践,吐故纳新。以形象的肢体语言为载体,与抽象的文化审美杂糅,擦出创意的火花,以此助燃,推向国际,双赢着凯旋。
二、芭蕾与江南文化的融合
中国芭蕾舞,我还是想将此定义为中国舞,足尖只是形式,精髓还在于文化。好的文化——引人入胜的音乐,坏的文化——残害百姓的礼教,都是中国文化的烙印,之所以经典,就在于有把美好毁灭给人看的心灵震撼。舞剧《二泉映月》是以生活在江南地区的盲人阿炳为人物原型虚构的一部被戏弄于命运的凄美爱情故事:琴艺高超的泉哥与月儿花前月下,恶少古四爷却强霸月儿,她不堪凌辱,灭恶少,也殒命于西天,泉哥双目被残,惨一回苦命鸳鸯。编导大胆的以足尖的形式讲述中国的民间故事,将人物的形象外现的栩栩如生,内心的情感宣泄的淋漓尽致。爱悠悠,恨悠悠,都在举手投足间诉说着。
在舞剧的表现上,小到道具,大到舞台布景,都处处吐露着江南的诗情画意与十足的水乡情韵。二胡曲《二泉映月》主旋律的数次出现更是波动起内心最底层的涟漪,让人想呼喊、流泪、狂奔、大笑,难以名状。视觉与听觉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
1、服装道具江南化
服装上,月儿质地轻盈飘逸的服装刻画了一位站在秦淮河畔吹着微风等待爱人泉哥的形象,舞动起来随风飘摇,又流露出她俏皮灵动的特点。
最为心机的一点便是设计师仿造旗袍的特点,侧开叉,在泉哥与月儿的双人舞配合中,月儿侧面于观众做撩腿动作,加以绷直的足尖,将江南女子修长的腿若影若现的显露出来。古母的服装准确的营造出故事所发生的历史环境,精致的绸缎刺绣,也是江南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对战气消磨殆尽带来的经济政治繁荣人民富足的象征。
道具上,女子群舞油纸伞的运用把观众带到了“烟笼寒水月笼沙”的金陵城上,男子群舞头戴蓑笠,与油纸伞相呼应:众女子撑着伞,在水光反射的青石板上或跳跃、或小碎步、或一步一顿的漫步;男子头戴蓑笠,撑船划桨飘摇在波光中。舞台上明月、翠竹、船舶、山石等的陈列,这些特殊内涵的江南式符号与演员的舞动,共同烘托起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面。
2、肢体语言江南化
在我们对芭蕾的传统概念里,舞者应该是穿白色天鹅裙,挺胸昂头翩跹于舞台上的。在《二泉映月》里,我们找不到这样的痕迹。足尖元素的运用更是画龙点睛,编导摒弃了在传统芭蕾中少女动作的矜持,反以清纯的动作来转换。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灵秀颖慧,在第一幕里月儿夺了泉哥的二胡,与泉哥追逐打闹,立足尖小碎步挪、跑、躲,双臂于身前轮流顺时针画圆至按掌,配合以古典舞身韵的冲、靠、含、腆,就将少女的俏皮灵动轻而易举的展示出来,立起足尖嬉戏时的摇摇晃晃更能使观众联想到蹒跚学步的婴儿,好似此女子弱不禁风,娇滴滴的手无缚鸡之力,如水般柔软,符合江南女子的形象,引发人的爱怜之情。同时,演员无可挑剔的肢体条件再加上立足尖拉长腿部线条,更是符合江南女子身线修长的审美要求。对男演员的动作编排,突破了传统芭蕾男性绅士风范十足的开、绷、直,融合了江南“含蓄”的传统审美个性,改为拧、曲、含。在月儿死后,泉哥盲着双目悲恸哭嚎,身体变形的拧曲,低头含到极致,抬头仰到顶点,将人物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传统芭蕾中的男女双人舞,男演员通常只起到把位的作用,一般动作很少。但在此舞剧中,男演员的上身得到了更多的解放,泉哥拉着月儿的手,送带肩,收含胸,更符合中国古典的审美意味。
3、舞蹈主题江南化
在过去的旧中国时期,多少真挚的爱情埋葬在社会的固步自封中:“世情薄,沈园千古已非昨”的陆游与唐婉,埋葬在母命难为中;“情到深处天地动”的孟姜女与范喜良,埋葬在动荡战乱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埋葬在门当户对中;“命之不辰遭弃捐,无暇玉落江鱼腹”的杜十娘与李甲,埋葬在背信弃义中。我们为他们祭奠。
《二泉映月》也不例外,主题的选择符合中国的思想惯性,杜撰的悲剧发生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地区。江南,本是人文墨客用情感浸润、苦心经营的世外桃源,编导正是利用这一天然喜与人为悲的反差,事半功倍的营造了《二泉映月》的悲剧效果,爱情故事深挚无告,令人垂泪,令人窒息。但这一定不是最终目的,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编导一定是借此悲剧,鞭挞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的社会,当下的生活,不让悲剧重演。
《二泉映月》能以“镇团之宝”的地位在辽宁芭蕾舞团中经久不衰,得益于在创作过程中本土化的导向,精炼的运用芭蕾元素,和谐艺术的贯穿中国元素,追求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才能使得本土语汇更好的为芭蕾舞剧服务,创作更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芭蕾。
参开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姬茅.古典芭蕾艺术大观[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钱世锦.世界芭蕾舞剧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