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就事业都至关重要。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的主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低年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达到以上目的,苏教版国标本第3册在习惯篇中特意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训练要求,要求教师用2-3课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扎实训练。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听到有的老师会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没什么内容可讲,用上一课时已经足足有余了,还不如早点进行新课的教学。”我本人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一句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孩子学习语文的命运。就我本人而言,我是这样教学第3册中关于“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这一要求的:
一、诱发学生阅读背诵的兴趣。
教学伊始,我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述了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可爱的跳跳娃》,让他告诉同学们,这个有趣的故事是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课外书中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只要我们养成了阅读背诵的习惯,我们自己就能了解许多有关外面的世界的精彩故事。
二、充分发挥挂图的示范功能。
第3册的挂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示范性、模仿性,对朗读、背诵、课外阅的的形式、方法、姿势、地点用图画给孩子们做了具体形象的描述。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细微处入手,仔细观察图上学生是怎样摆放文具、书本的;怎样用双手拿住书本的;坐着朗读背诵和站着朗读背诵有什么不同;集体朗读时与个别朗读时有什么不一样;看挂图背诵和心中默背时有什么不一样;自己练习背诵和到老师跟前背诵有什么不一样;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在今后的语文课上,就要保持挂图上小朋友的标准姿势,让良好的习惯伴随终身。
三、强调阅读习惯的课外延伸。
第3册的挂图在“乐于课外阅读”这个习惯培养中,强调了阅读内容、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图中的学生有的在阅读语文书;有的在阅读订阅的报纸;有的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刊;有的在教室的图书角阅读;有的学生在独自阅读;有的学生在小声交流;有的学生在细心挑选……凡此种种,每位学生的脸上都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让人可以感受到阅读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把学生带到了阅览室,让学生感受阅读室宁静安祥的阅读气氛,尝试学习自己挑选喜欢阅读的图书,还要求学生在星期天的时候,让父母带自己去苏州市的少儿图书馆和苏州市新华书店去借书、卖书看,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天地是广阔无边的。
四、趁热打铁,成立班级读书会。
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可以改善人的思维品质,促使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大量的阅读,人们可获得大量的知识,打好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起始,孩子对于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阅读本身,因此,可以趁此机会成立班级读书,和学生一起为读书会选择合适的名称,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制定班级读书会的章程,让学生读书兴趣真正得到点燃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