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燕 章玉蓉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幼儿园 312368
【摘 要】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在园本课程“绿之有道”的课程背景下,在开展实施项目活动的道路中,我们努力倡导符合园本“会探究”的教育理念:“认识理解绿色环境、事物,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本文结合实际,探寻了“草莓甜蜜蜜”项目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 项目化;生成;对策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项目活动是指幼儿围绕某一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焦点在于寻找相关问题的解答,而这些问题有可能是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的。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幼儿都充分参与其中,教师则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支持。通过与真实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的活动形式。它永远蕴涵着魅力,使幼儿乐此不疲……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园本课程文化的生成过程,它不是把课程内容的完成当作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看幼儿能否通过这种活动,从中得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
一、我们的问题
1.活动以教师自己预设为主,幼儿主动性缺失
在以往,最初园本课程的活动构思是由教研组集体进行讨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然后把整个活动进行框架性的统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如:预设的活动幼儿不感兴趣;在预设活动中,活动内容是事先安排、授课方式多是集体或小组,老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兴趣需要等。
2.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欠缺,探究无法深入进行
幼儿不是天生善于观察,而且在观察探究时条理性较差,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在探究活动中,有些孩子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看什么、要探究什么。同时,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记录能力上的限制而导致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没有深入挖掘。
二、我们的策略
(一)活动的引发
以项目化活动在园本课程中的运用模式来引导项目活动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了引发——深入——结束这样三个不同的阶段。
1.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案例之草莓初遇:一次餐后散步,我带着孩子们在草坪边的PVC管花盆里欣赏各种小花。孩子们仔细的观赏着、讨论着,不时的点数着花朵:一朵、二朵、三朵……有些孩子则在讨论花朵的颜色:红的、黄的、橘色的……突然,有个孩子拉着我的手说:“章老师你看,这盆花开了许多白白的花,下面还藏着几颗草莓呢,你快来看。”其它孩子也被他的话吸引了,纷纷跑到那个孩子的身边,弯下腰仔细观察着“这是草莓吗?怎么不是红红的?”“对呀,我吃过的草莓也是红红的而且大大的,这个怎么是绿色的?”“草莓的花是白白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就这样,草莓成了孩子们最热门的话题。
活教育思想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结合“爱绿色,享健康”的园本课程理念,同时从幼儿教育生活化特点出发,结合幼儿在餐后散步活动中发现的小草莓以及幼儿对草莓的兴趣点,我们开启了一场“草莓甜蜜蜜”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充分认识草莓、了解草莓,感受草莓的成长过程。
2.以孩子的经验为基础
(1)发放问卷调查,初探已有经验
在项目活动开展初期,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对草莓的一些已有经验。我们利用双休时间,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去草莓园采摘草莓。同时设计了“草莓的秘密”调查表。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调查表,和同伴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2)开展集体活动,丰富一般经验
根据幼儿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对“草莓”的认识已有经验仍然比较缺乏,于是我们开展了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看、摸、闻等多种形式知道草莓是按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生长的。也初步认识了草莓的根、茎、叶、花、果实,幼儿的经验得到了丰富。
(二)活动的深入
1.谈话生成问题,主题初形成
那如何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开展项目化活动呢?我们两个老师开展了讨论,通过思维碰撞之后,还是决定先问问孩子们,她们的问题是什么,于是问题网络图就应运而生了。
2.问题驱动课程,探究进行中
问题网络呈现之后,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参阅了各教参资料、网络资源后,我们和幼儿一起梳理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在主题网络图形成之后,项目活动便转入发展阶段。在本阶段,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方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三)活动的结束
1.高潮活动--草莓节
在高潮阶段,要给幼儿说明“他们学到了什么”的机会,可以通过记录的报告、制作的成品或者准备一个展览的机会等方式开展,鼓励他们与他人进行多样化的分享。如在草莓节里,孩子和家长充分感受到了园本节日的欢乐氛围,在做一做、买一买、尝一尝的过程中体验了节日的乐趣,从中也尝到了许多家乡的美食。
2.项目活动反思、评价
(1)幼儿的评价
? 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活动后设计了“我的评价表”,这既检验幼儿观察和表达的学习效果,又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同时对教师在选材上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2)家长的评价
? 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因为家长既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如在“摘草莓”体验活动后,家长在反馈表上写到:孩子能够细致的观察草莓的外形特征,甚至是一些细微的部分如叶子的纹路等。在表达的形式上也能从只用符号、图画到能用小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充分体现了项目活动的重要性。可见家长对幼儿、对教师以及对整个活动都会经常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3)教师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解读是项目活动的关键,也是项目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驱动性问题、判断项目活动的价值,还是对项目活动过程的推进,甚至对项目活动的评价,都建立在教师对幼儿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除了给幼儿鼓励性语言评价外,还对幼儿进行物质性奖励,如奖励“粘贴纸”、小礼物等等。
三、实施效果
1.幼儿兴趣为基点 学习经验得提升
在项目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与同伴、父母、老师一起探究发现,他们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语言去表达、用双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充分体验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赋予,体验了探究、分享、发现的乐趣。幼儿的探究能力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2.活动形式大改变 教师能力得提升
项目化活动中我们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孩子的经验为基础。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
(1)观察能力
课程的开展是由孩子们的“兴趣”主导,孩子们的疑问点在哪,我们的课程就由着这个点而出发。所以生成活动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出发预设和生成新的活动,活动自下而上真正服务于幼儿。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
(2)反思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幼儿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同样也需要。在每个项目活动结束后,我们教师都要进行个人反思,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在教学中进行常规性的反思活动,已经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大自然里的万事万物都有可“探”之处,我们追随着孩子的“无限想象”开启一段段探索之旅。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2002年
2.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
3.钱慧《“方案教学”——儿童探索和探索儿童的方案》[J],《早期教育》,2005年第8期
本文系2020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绿色课程”背景下项目活动实施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Z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