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军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743000
[摘要]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文就三方协同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劳动 协同 教育
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较为突出。长此以往,会在青少年中滋生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产生铺张浪费、好吃懒做的不良行为,淡薄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务劳动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良好习惯的极好机会,也能使其懂得劳动创造一切的重要性。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责任感得到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劳动意识得到提高,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首先,家长要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然性,知道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家务,而是很多家长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当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
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时,要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在劳动习惯与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指导:低年级段进行自理能力的训练,如收拾抽屉、整理书包;中年级段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为父母擦皮鞋、擦地;高年级段进行基本技巧的训练,如:学做饭、学烘焙等。
最后,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时,家长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要求要保持一致,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能朝令夕改;在满足孩子好奇和学习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孩子的安全,量力而行。对孩子进行劳动表扬时忌用物质刺激,最好是以精神奖励,给些荣誉奖。
二、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要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
第一,学校要通过理论课程建设有效强化学生劳动观念。课程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开设相应课程,系统低、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树立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
第二,学校要结合实践课程建设促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生存能力,还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重要路径,也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在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并在劳动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劳动技能。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研发不同深度的且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比如:利用各种节日进行宣传,布置劳动作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到附近的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为社区卫生助力护航,照顾孤寡老人;学生在学校时每天分组安排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擦黑板,打扫教师讲台等。
第三,学校需要透过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劳动品质。校园文化对劳动品质的熏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着手,主要原则是贴近学生实际。比如说在国际劳动节分享劳动楷模人物故事,同时表彰学生中的劳动先进分子,并结合校园内宣传渠道进行劳动教育宣传,举办日常生活劳动比赛、宿舍卫生评比、植树种树,营造“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羞耻”的氛围,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
三、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动。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政府部门可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可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通过多方力量、多种形式,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落地生根。
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家庭劳动教育注重日常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从小培养起热爱劳动的习惯。学校劳动教育注重规范化,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劳动教育注重多样化,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 郝志军,哈斯朝勒. 人民教育. 2020(08)
[2] 劳动教育应成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J]. 周洪宇,范青青. 教育探索. 2019(03)
作者简介:王进军,男,汉族,出生于1982年4月,2004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政法系政治历史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2010年、2014年、2017年三次被安定区人民政府评为“区优秀教师”。参与的省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在2015年9月通过鉴定结题,2016年11月录像课《丹心一片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校园心理剧、德育主题活动大赛中获得省二等奖,2017年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课例《人生难免有挫折》获得省级一等奖。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
本文系2020年度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构建三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为:[2020]GHB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