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俊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新建路中学 721000
摘要: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向高中乃至高等教育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年龄段更是决定学生一生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其中,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更是奠定学生一生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性能力。然而,当前教学体系仍然有待改进与优化,其中,某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仍然抱有强烈的考试指向性功利想法;部分课堂还出现了照本宣科、公式题目、公式作文的现象,这极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改进。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思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自己了解过程。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不只是汲取语文知识的,还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思辨能力。当学生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学习知识、阅读文章、看待问题,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立足文章要点,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写的什么内容?”“作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自己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知识”“我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学习完这篇课文我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学习完成之后,学生不但对课文能掌握知识点,而且对于课文能够加以分析、理解、吸取精华。在实际的语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老师也要擅长在课文当中找出其中的关键点,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思维向纵深扩展。
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其中经典的片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那些小山太秀气!”仅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在描写下雪时的美景,在老舍先生眼中,这些都是人间仙境,但对于学生来说,下雪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不能领会。在这里老师要擅长使用替代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日本看护妇”是美丽的,把她换成“日本武士”还美不美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调换学生看起来很搞笑,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小雪之美,有了更深的印象。这种调换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对课文当中的语法、词汇有自己的见地,进而更深入地思考,掌握好两个调换词汇的差异性,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注重引导方法,阶段引导思考
在常规课堂上,部分教师因为自我思考觉悟与深度有限,所以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学习。
加之思维教学并没有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只停留在单一地对课文进行的背诵与朗读中,并不会深度思考为什么学习这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会得到什么知识,这篇文章会不会拓宽我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有阶段性、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常态化的思维素养。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首古诗时,教师应首先把白居易写此诗时的背景描述出来,引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与感受白居易写此诗时所看到的农夫秋忙割麦时的场景。如“丁壮在南岗”“童稚携壶浆”“妇姑荷箪食”等场景。随即使学生联想到农家的忙碌,农民的辛劳。在描写税收使农民“家田输税尽”时,白居易转想到自己“岁晏有余粮”,这是白居易身为父母官的同理心与共情思维。诗尾“念此私自愧”,是白居易的羞耻心,表现了身为父母官又感情丰富的诗人白居易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继而引发自我的深度反省,再由深度反省到践行安国安民的改革惠民政策。通过这一系列的诗词表达,诗人白居易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反省过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诗人强大的知识思维基础上的思考活动。对《观刈麦》进行分析后,教师应通过阶段性、有步骤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进行思考学习,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知识融入现代实际应用中,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小白同学就由此举手示意,向同学们表达自己联想到了“彼时诗人忧国忧民,报国安家的伟大抱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小红同学在思考“童稚携壶浆”诗句时,就深深联想到父母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即使现在生活安康富足,我们也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集合百家之言,拓宽学生思维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课本的、教学参考的观点,如有发散也仅仅寥寥几句作为补充。但文学的关注点恰恰就在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篇文章、作者同一个感情、行为、描述的不同理解与体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方面,功利性、应试性的教育中,通常答案只有一个或几个,因此教师没必要讲解过多的课外内容;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罗列观点、堆砌文字,虽然可以开阔学生思维,但是难免会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使得教师变成名家观点的“复读机”。而在如今,教师可以将集百家之言的环节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古代的文章可通过播放《百家讲坛》《朗读者》等优秀电视节目,当代、现代、近代的文章更是可以通过播放作者本人或相关人物的访谈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著名教授、播音员甚至是作者、文章当事人的讲解叙述中,广泛地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更全面地认识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答案并非是刻板、生硬的,更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在众多名家大师观点的熏陶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文章的阅读、理解规律,在吸纳各方观点、进行自主思考对比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让学生透彻地掌握阅读、写作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模式。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不仅对于他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更加全面,解决问题时更加完美,拥有思辨能力能够让今后的学习生涯更加的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李丽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11-112.
[2]徐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48-49.
[3]王志奎.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