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问题和防治对策分析-以池州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朱军 王瑞琪 别高松 龚淑芬
[导读] 文中主要以池州市为例阐述当前皖南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朱军 王瑞琪 别高松 龚淑芬1
        (池州市贵池区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摘要:文中主要以池州市为例阐述当前皖南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并分析皖南山区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相关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皖南地区,农村饮用水,现状,对策,池州市
        皖南山区集中坐落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的南岸,正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地区。截至2019年,池州市下辖的青阳县、石台县、贵池区和东至县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已是政府、居民关注的焦点,农村饮用水来源是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为主,受农业开发、乡镇企业增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水生态环境不停地恶化,多数水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污染和遭到破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问题[1]。
1.池州市农村饮用水的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供水方式
        在农村供水中,供水方式多种多样,池州市乡镇供水主要有分散式供水、集中供水、自来水管网供水、山泉水等。其中,集中式供水的方式指的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供水,人口的增加,管道的老化以及管道的设计都很大程度影响到了供水能力。而分散式供水的水源通常都是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饮用水的水源受到气候、本地环境卫生等影响,难以确保供水的正常性和安全性,供水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池州市农村居民大多数饮用水来源是自来水管网供水,少数偏远地区的饮用水来源于山泉水,湖泊水等。
1.2饮用水现状及问题
        截止2019年底,全市总人口147.44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67.68万人,据有关统计,池州市贵池区主要河流有:九华河、长江、秋浦河,湖泊有平天湖、白沙湖、升金湖等,小型水库66座。集中供水水源地主要来源于大型水库和湖泊,目前池州供水设施主要为(池州民生水厂、江口水厂、江南产业集中区水厂)、青阳(蓉城、五溪、丁桥水厂联网)、大渡口(大渡口、胜利水厂)、牛头山(牛头山、前江)和东至(香隅、东流、尧渡水厂联网)五个集中供水区。其余地区采用分散供水。生态环境局2019年通过监测,分析项目共计高达61个,两个水源地全部监测项目的评估均已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规定,全市水源地取水量监测水质达标率为98%,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但近年来伴随着农村文化、经济和人民素质等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和获取资源的同时导致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水土流失、水环境被污染等,此类现象无时无刻对农民的安全饮水造成巨大的威胁,引发以下许多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11306078,201911306099);池州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CZ2019ZR02);
通讯作者简介:龚淑芬(1987-),女,安徽池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水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1.2.1水源性传染:
        池州市所处地点位置特殊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产生了部分影响,让某些特殊元素造成了地方性疾病的产生,危害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其中是水源性传染病占主导,是一种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的方式而传播的疾病。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病原体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据统计,池州市钉螺面积达到69.92km2,受影响人口数量为31.9万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贵池区是湖沼型血吸虫病的多发区。
1.2.2越来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综合性开发程度和乡镇企业使用水资源的规模日益加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陆续增加;排放的废水又经多种途径进入饮用水源;废气也经直接沉降、雨污合流、暴雨等多种方式汇入地表水中;同时地表径流也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污染,极大影响了大部分农民生活用水质量。池州市有面积较大的河湖水库,水产养殖者往往采用向养殖水体投入家禽家畜粪便、大量化肥的方式来提高水产养殖产量,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频频迸发;农田果园利用农药化肥的方式不合理,也导致了面源污染的产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数量逐年增加,最近几年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虽得到一定力度的加大,但生活垃圾仍有部分直接沉积在村庄地面,降雨时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农村部分旧井仍一直保持使用,地表污水经渗透或直接等方式流入井中,污染地下水。因此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在现当代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2.饮用水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池州市所在区域属扬子地层区扬子分区的贵池底层小区。
        据了解,对扬子地块北缘贵池区底层区从沉积底层各种岩石组成研究表明,池州市地区岩石层含有稀土元素以及其他金属元素。其中安徽省池州市西山钼矿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栗坑寸和黄田村境内。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造成具有某些特殊元素的地方病,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元素,会使矿区的水源富营养化、造成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极大[2]。
2.2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污染
        近几年来池州市乡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各色各样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随着环保铁军的行动导致大部分工业的污染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村由此发生了很多污染问题,面源、点源污染相互交错,多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乡村水环境污染极度恶化。生活、工业污染反复叠加,导致水污染等恶性突发性事件在部分农村地区常常发生,严重威胁到众多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活污水、落后乡镇工厂及企业、养殖场在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料不合理排放对农村饮用水污染起到直接作用[3]。
2.3地下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不断降低。
        地下水在许多方面可以被种类众多的污染物污染,但是由于地质构造影响,天然水基本溶质中含有的的主要离子的和生物中含有的成份物质成为导致地下水持久性和广域性污染的主要组分,其中地下水的含水层比地表水净化能力更强成为主导因素,但是这类含水层中化合物的化学行为和化学性质,导致地下水由此变涩、变苦,造成水体的硬度也大幅度提升,这种水体较硬的地下可能会提高人群的肾结石发病率[4]。
2.4污染农村饮用水的主导因素——农村面源污染
        目前的农村耕作,太过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或固体状态的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土粒、氮素、生活垃圾、磷素等有机或无机物质,在径流和降水冲刷作用下,从非特定的地区,经过农田排水、地下渗漏和农田地表径流,受纳水体(海湾、湖泊、河流、水库)进入大量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有在施肥中土壤不能完全吸收,使一些元素深入地下或者被雨水冲刷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水源被破坏[5]。
2.5农村百姓对饮用水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池州某些偏远山区,因条件制约而导致未能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部分农村没有注意水井周围的卫生防护。引发自家的水井中因此存在较多的矿物质,比如氟、铁、砷和锰等元素。若是水体含有大量此类物质,长期饮用此类水体的话对身体健康会产生极大威胁。
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宣传,强化意识
        通过组织村民学习安全饮用水的知识以及相关标准,提升居民对周边饮用水工程和水源地的保护意识,让村民自觉的维护饮用水设施、节约用水等,平时注重应该讲究个人卫生,重视环境保护,勤洗手、不喝生水等。[6]通过学习和宣传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对饮用水工程设备的维护技术,从而提高相关设施的使用率。社区不定期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明白保护饮用水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区公告栏,形成一个系列的特色专题。
3.2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政府部门加强对水源地的维护,优质的水源地水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特征病出现的概率。加大水源防护力度,寻找水源保障的相关措施。其中措施主要有:严把水源工程关;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按规定、有计划、多频率的进行水质监测;巩固并强化水源卫生防护力度。其次,对乡镇企业加强管理,控制污水处理达到标准并进行合法的排放。加大对农村水源地周围排污企业及工厂监督管理,引导其使用正确的污水排放。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多使用农家肥等。
3.3完善管理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并健全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建设与监管,加大巡查与执法力度,对偷排,超排行为坚决打击,从源头上监管处理,减少饮用水污染发生的几率,并在水源上加强防护。与此同时,完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严查破坏水源的行为。弄清楚当地饮水安全情况,在实际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地考虑农村村镇的发展和经济状况,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合理地确定饮用水工程的规模和建设计划,地方部门应该建设一批有规模的水厂,着力解决供水需求的问题从而让人们“吃上水,吃好水” [7]。
3.4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力争做到不出现任何监管死角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带领下扩展集中供水的施行区域,加大投资和管理力度以及对水质检验、水厂硬件设施、消毒设施管网改造和提升水厂的管理能力,才能保障农村的饮水的质量更好。
4.结束语
        至今中国农村受饮用水污染危害的人数还有1000多万。根据报告显示,全国目前大约有3亿多乡村人口不安全饮水。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想要得到保障,需要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饮用水污染事故对策,结合饮用水污染现实情况,地方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做到饮用水威胁的早发现、早诊断、早解决。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更要引起重视,他们才是保护水源的主体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自身注意保护水源的安全,同时也要利用自己的监督权来监督地方政府做好水源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任伯帜,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5):11~17.
[2]朱少鹏.池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7,31(2):154~175.
[3]李晓光.浅谈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26):290~291.
[4]李小琴.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及治理思路探讨[J].南方农业,2018(27):181~182.
[5]查少翔,程运平.浅谈我国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J].江西建材,2018(12):39~41.
[6]高兴辉.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11):241~242.
[7]和菊芳.丽江市城乡饮用水水源现状及保障措施[J].中国水利,2020(1):45~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