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睿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 重庆 401331
摘要: 本文意在蕴含于《周易》的中华美学智慧的本相与源头进行意韵的活化,在国学经典中感知生生不息的人文力量,从体悟“艺境”美学出发,探究“有意味的形式”找出物联网时代下居住空间设计与社交生活方式的联系,以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点丰富居住空间“生活哲学”的视野与内涵。
关键词: 易学、无感交互、居住空间、生活哲学
1.1经典活化的独特意韵
古籍经典的矜持在于它的沉默,沉默并不影响其生生不息的人文之力[1],沉默即言说,在美学的研究中,美之根因的巫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导形态,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艺术创作的总和,它诠释了中国传统的道、哲、理、文、美,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从而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
中国史前巫文化中的原始意象是早前美学思想的直接源头。这些原始意象的纯粹性和直观性表现了中国史前审美文化的认知方式上的独特性,经过历史化、人文化、哲学化的人类精神历史实践过程,最终得以在《周易》中形成了以时代特色的文化智慧以及美学智慧的原始集成。研究文化之根、美学智慧需要依托中国古典诗学、经典为话语体系,以诗、画、音乐、雕塑、书法、园林、建筑为动态模型,归纳研究艺术理论概念,从感知体悟到探索营造,完成从“有我”到“无我”的审美活化、设计探索。
1.2经典活化的内涵与外延
从文化角度探究《周易》美学智慧,对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研究最内核的就是将经典中的“神韵”明切活化,感知塑造“意境”。
意境的塑造之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美育之用是其中要义。刘禹锡则将境与象外联系起来,他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诗者其文章之蕴邪!造景容易造境难,分寸之间让“象”表“意”而已。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之中总结梳理众多的诗歌理论,找寻到了美之根因在于“诗性”,所谓诗性,就是设计者用写意的手法造物化境,从而以心灵映射万象。从另一角度说,意境就是诗和画、情和景的相融交织。诗和画的结合,质言之,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画中有诗,诗在言画,就似“时空中打开着的卷轴”。同样,诗中有画,则是在诗歌流动的时间中展示了一个个具有空间感的画面。艺术的“灵”,依托于空间。艺术意境的这种时间和空间感,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哲学中的“道”。“道”是中国艺术意境中最深邃的涵蕴。
2.1经典活化在居住空间的实践
2.2.1《八卦阵》---方圆高低变换与舒适
太极八卦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太极图是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后生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那么如何将太极图八卦阵活化入设计?
在美学符号学范畴来剥离,是方与圆的结合,线与面的调和,正好与阴阳相对应,阴阳学说是古人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事物对立和相互作用及相互消长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世间万物是一个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和谐整体。那在美学层面,是对偶之美、中和之美、刚柔之美、虚实之美的集成。在居中空间平面与立面中反复进行方与圆的碰撞,营造动态的变化性。这种变化的设计不仅仅是图形平面的二维的变化,更应该是空间的变幻,“入阵则变”是设计的要义。那么如何将这种美学变幻与“无感设计”联姻?
以居住设计中的《易艺生》设计为例,人从室内走向室外,阳光会特别刺眼,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过快的视紫红质快速且大量的分解,而导致强烈的刺激视神经,那么可以建立一个感应模型,感应日照充足时,人走出门廊时,模拟无极图拜访的竹类进行移动,将更高的竹群进行光遮挡,有效的进行局部的避光。在平面上,依照无极图的方位进行摆放,在美学层面,具有方圆相调之美,在科学层面,刚好对应的方位,有效的遮挡强的日照,但又结合传统美学之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感知光影之美的同时,同时吸引居住者关注竹子变化,远眺的同时休息眼部神经,绿植也可起到缓解视觉神经疲劳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居住者的舒适度,一动:可观景,一静:方成画。一动一静之中,正式意韵的活化,更可以给人以思考生活本身的契机。
设计中的人的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人文本”的问题,而是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如何在生活与社会大系统中获得自省式的救赎,以获得超越实在的生活问题。
3.2.2《天地之心为无与静》---营造与无感交互
王氏之说,源于道家。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表明“无"为天下之本。王弼以无为本、以静为根的学说,恰与儒家以生为本、以动为用的学说形成对立之势,当然为儒家学者所不容。何为以生为本?笔者认为无为而至为宜。
以《易艺生》设计为例,人脑的声学特性对特定频率声音有放大效应,头骨会对声音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运用这种规律,让无感系统识别高分贝的刺耳声音的同时,在室内环绕播放清脆的鸟叫声、风声,从而避免人们受到打扰或惊吓;在炎热的夏天,当温度与干燥度达到一定数值,播放雨声、海浪,在循环系统中将空气的湿度进行调整,使居住者远离燥热处于舒适的状态,无感的交互使居住者更惬意的感知生活,正是无为而至的化用。
3.2.3《阴阳互交互变》---诗意空间塑造
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成又相反,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包含;这种矛盾关系是动力的源泉;而动必引起分裂,由合二而一成为一分为二,并发生互相转化。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反相成,互相消长,互相转化,生生不已,终始无际的自然状态。仔细观察,《易》道之辩证思维情景,的确跃然纸上。阴阳既对立又互交,便发生动盈与变化。孔子所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以及荀子所说的“阴阳接而变化起”都是描述艺境美学中如何塑造诗意空间的核心问题。生生不息是设计的贯通性、流动性的再现,相互转化、此消彼长是设计美学动态意味的核心。
4.1结语
本文意在对古籍的人文力量的诗性探索 ,将文化根性与美学智慧和无感设计联姻,“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探究居住空间设计与社交生活方式的联系,丰富居住空间“生活哲学”的视野与内涵。让居住者有新的“生活哲学”、“宇宙观”,易学活化、自然人化、意韵生化在于艺术家与居住者心中对“诗心艺境”的体悟。终而做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J].钱畅,王一方.现代园艺.2014(22)
[2]古代风水理论及实践融入现代城市宜居研究之我见[J].苏蓬.中华建设.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