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兰
重庆市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 408000
摘要:教育部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思维方式,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核心素养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这一个视角,探讨如何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更好的策略,以其为未来阅读课堂教学做一个更好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在新课堂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促进儿童日常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小学语文阅读作为学生阅读培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教师多采用整本书阅读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整本书阅读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或篇张性文本,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阅读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们一般在上课之前自己读文章做阅读,做完后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批改,教师再针对同学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课堂上对阅读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往往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突破传统阅读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整体性的把握文章,老师再整体性的进行讲授,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度,通过全文综合性的把握文章,又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
(一)基于兴趣进行阅读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学生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提升阅读水平,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整本书阅读的难度系数大于传统阅读,学生不仅要从整体性角度去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要学习写作逻辑和行文思路。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功课[1]。首先,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去选择。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使学生有兴趣的文本,通常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呈现的文本可能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阅读小学课外书籍《安徒生童话》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故事,再为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梳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较早的便使用智能技术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开创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整体阅读课堂进行结合,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融合课程资源,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二)基于阅读核心素养的推进
在培育学生阅读教育的课程中,教育目标要更加致力于核心素养的推进,让学生所学习的阅读内容更具价值性。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阅读的目的,在备考的时候要针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思考,挖掘出其中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阅读正确的价值方向,给予学生时间思考,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也能促进阅读核心素养的推进。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具有价值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进行不同程度的指正。还可以组织课后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提出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进行个别化的回答。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阅读里面所遇到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更加理解阅读整体的逻辑脉络,更加提升了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三)基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整本书阅读的改革不仅是为了符合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更注重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帮助往往仅在课堂上,但课堂的阅读教学时间往往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阅读要求,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只在上课的时候懂了,但并没有对阅读能力有任何提升。因此,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对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布置的作业一定要贴合上课所学习的阅读知识点,使学生可以温习上课的内容,掌握老师所教授的阅读方法。除了教师的帮助,同学们的阅读分享交流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比如,可以一周举行一次阅读会,让学生们自主的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以及阅读的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点评指正,既能拓宽学生阅读的眼见,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三、结束语
如今,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尚不成熟,大多教师仍停留在初次接触尚不了解阶段[2]。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兴趣、教学目的和自身的能力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符合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参考文献:
[1]曹静.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82-283.
[2]沈珊珊.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路与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3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