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谭紫荆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谭紫荆
        重庆市开州区镇东街道中心小学 重庆 开州 405400

        文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如何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创设情境,讲究科学方法,知道有感情地朗读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精准定位 精心创设 讲究方式 朗读渲染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感情的课程。新的语文课程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态直接反映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欲望。丰富多样的情感能够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意志,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达到情境交融,取得教书育人的实效呢?
        一、钻研教材,精准定位文章的情感目标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流淌,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之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刘章的《搭石》,通过描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抒发了作者对乡亲们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圆明园的毁灭》通过对比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概,从而激发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相处的几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情感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擅长确定情感目标和善于把握实现这一目标的情感因素。对一篇课文,情感目标的确定要适时、适当、适中,切不可凌驾在现实之外。找不到达成目标的情感因素而设定的情感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学生的情感调动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调动,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二、精心创设情境,以境引情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
        (1)、歌曲欣赏导入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白鹭》时,我播放音乐,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白鹭精巧的外形以及在水田觅食、枝头栖息、空中低飞的韵味,感受作者对白鹭满心的喜爱和由衷的赞美。也就理解了散文“一切景语皆有情”的特点。
        (2)、诗歌欣赏导入法。诗,这高雅的花朵,奇妙的精灵!她堪称余姚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利用诗歌导入新课,使学生心情愉悦,课堂气氛和谐,又给学生创造了优雅的教学环境。

如在上《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我运用配乐朗诵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那么课文慈母情深的“深”表现在哪里呢?孩子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找场景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品读这些细节描写就能感悟到母亲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和对孩子伟大无私的母爱了。
        (3)视频短片导入法。视频最具有直观性,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谁烧了圆明园,他们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当带着孩子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后,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英法侵略军的憎恨之情,也会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此时此刻我再用语言渲染,学生的爱国之情就不难被激发。
        三、讲究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习欲望,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体现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愉悦的讨论事情的认识趋向,更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利用课文内容中所包含的所有情感内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让情感帮助教学,把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结合起来,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文章的意境一致,使整个课堂都充满情感色彩,洋溢着情感色彩,与此同时,也能够滋生更多的情感。
        四、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其中有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通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和“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来阻挡他。”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当时的一句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不顾他人的劝阻,不怕危险,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并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经历了38小时救出了自己的儿子。指导学生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语速要慢,语调声调要由低到高,再到低,以表达出时间的漫长,内心的急迫,时间的危险程度。其次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过程中的情景,师生配合读来感悟父亲的执着、信守承诺和了不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准定位文章的情感目标。其次精心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为搭建师生的感情桥梁做好铺垫。然后讲究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通过朗读渲染情感,升华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呼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要将“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参考文献:
        [1]《情感是教学产生最佳效果的保证》教育探索,裴庆先,1996年第5期。
        [2]《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1996年12月第1版。
        [3]《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学习》编辑部编2000年9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