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花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昆明行知中学 云南 昆明650402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同时担任重要的角色,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有效参与进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老师通过传授适当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语气、语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学生树立了朗读的自信,热爱语文课堂,积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同时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朗读技巧
朗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较为经典的教学方法,老师需要从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对课文朗读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便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学生学会了用理解作为基础来进行朗读,将课文的内涵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朗读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中,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做好训练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从兴趣入手是最快的学习方法,老师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朗读训练中,必定少不了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朗读训练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小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想要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得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爱上朗读,因此老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环节,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学生来说,古人的玩乐故事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在朗读课文前,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古诗的有趣小故事,欣赏一些与古诗相同意境的演奏音乐,用音乐做朗读背景,让学生找到朗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古文中的背景和历史。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首先需要掌握读音和字形,在统编版小学二年级古诗《村居》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听一遍范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范文一起反复朗读,之后再给学生介绍诗句的注释和情境,配合教具板贴再现当时儿童散学早归放风筝的场面,学生能够在朗读情境中感受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氛围,诗中所描写的儿童放风筝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熟悉课文字形和字音。
二、保证充分朗读时间,提高技巧训练
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一边熟悉课文内容一边巩固文章结构,对语言的积累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教材中就有许多要求学生朗读甚至背诵的课文段落,因此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老师需要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背诵,使之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保证学生充分的课堂朗读时间,学生想要掌握朗读时的语调、停顿和语速等技巧性的方法,需要老师进行一步步地指导,比如语调中的平直、高声调所表达出来的语气,停顿又分句中停顿和语法停顿等,让学生循环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内容调整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给予学生较多的朗读时间,保证能让他们正确读课文、练习普通话,将每个音节读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般不会注意声音高低的升降变化,语调平直舒缓,但太过放松会导致朗读死气沉沉、没有精气神,如课文《一匹出色的马》中,学生应该注意文章中需要突出的朗读重点,也就是读出重音,如“河水碧绿碧绿的”需要突出“碧绿碧绿”,学生所侧重的语气就得是“碧绿碧绿”,用重音读出小河的颜色美。除此之外还有文中标点符号的语气把握,比如《小马过河》中,“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我能螳过去吗?”这两句话中都有问号,但是同样的标点,读法也是不一样的,前一句是肯定的语气,后一句就是疑问的语气,除了标点的语气,停顿时间的把握、句子之间的朗读语速等,老师都要将技巧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进行朗读训练,展示和点评,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三、学会朗读伴随理解,抓住语言情感
学生在朗读时不免会出现与理解断节的现象,光顾着读,根本没有去理解文章感情,也就是现在朗读尴尬之一的“无病乱呻吟”,这是很做作又没有效果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商量出恰当的语气,在心里把需要重要突出的部分做标记,将文章整体的上下文做好理解,只有在联系了上下文相关句子、理解清楚句子成分之后才会深入情感的朗读。就像《小马过河》一课中,第三自然段说“小马为难了”,小马为什么为难,被河挡住了就不过河就可以啦,这个时候就需要联系前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小马要过河的原因,这样才能读出小马“为难、纠结”的语气。另外,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朗读,让学生讨论相互理解、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学生在交流中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在自读中领会文章意思,渲染课堂朗读气氛,同时也学会如何抒发情感。
朗读技巧的掌握不光只是为了练习普通话、咬字发音,带入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情感,老师需要在朗读技巧上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清楚什么地方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朗读课文,比如舒缓、时而停顿,时而加重语气等,学生在学会代入情感朗读的技巧之后,就能够读出语言的美,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联想将文章的画面感与作者寄托的感情表达出来,如课文《彩色的梦》中,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若学生不能理解,如何谈得上想象?比如文中将太阳形容像苹果一样又大又红,中间用了破折号,学生在朗读时需要稍微激动、欢快的语气,在朗读时,适当拖长音,突出“又大又红”的特点,拖长音就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体会文中充满童真稚趣的丰富情感与大自然的向往。用恰当的语气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课文又可以为有感情朗读做铺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千万不能把朗读和阅读教学割离开来。
结语:
朗读是一种用声音传递的语言艺术,也是小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语文技能之一,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为重要,在低年级教学中关系到学生的识字能力,也会影响到学生语言素养的高低,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所带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蒋茜.让语文“出声”,让课堂“发音”——关于小学生的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小学阅读指南(低...
[2]刘增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
[3]刘萌.注重技巧,用情朗读——小学语文朗读培养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0(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