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借助互联网资源,促进小学数学高效发展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林亚珍
[导读] 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
林亚珍
漳州市北斗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技能之一,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挑战性和引导性,能够让学生在完成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素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保证学生未来的数学科目学习效果。本文分析合理借助互联网资源,促进小学数学高效发展,希望可以提出一些游泳看法。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促进;小学数学;高效发展

        前言:当前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并改进,尤其是当前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各个阶段、各个科目均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启蒙作用,为此我们教师更应当予以足够关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极为普及的当前,借助电教媒体既能普及信息技术,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互联网+”与数学教学课堂的整合
        互联网能够将传统枯燥的教学转变为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专注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互联网还可以将那些抽象的事物图像变得具体、可视、可听、可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除此之外,“互联网+”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结合互联网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将原来枯燥单一的课堂转变为既有趣味的部分,又有枯燥的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他门的探究创新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各方面的可能性。
例如:在讲解“图形平移”的内容时,对于图形的平移后的位置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张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图形的移动,其实就是找出原图像中的点,然后移动相应的点,最后再将移动后的点连成图形,这样就完成了图形的平移,可是就在这里,学生很容易将“图形移动几个格子”和“原图形和移动后图形之间间隔多少个格子”相混淆,如果不能够理解清楚这个只是点,那么就无法真正学会图形的平移。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播放图形移动的动态变化,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创设数字化课堂,协助学生理解数学计算
数字化教学课堂是可以将数学抽象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数学模型的变化,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基础层级包括加、减、乘、除四中基础数学运算,从理解方面来讲,加减运算较为简单,乘除计算难度较高。而为了保证学生的计算效果,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除此之外,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内涵,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是在乘法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因此学生只要能够清楚理解乘法的概念,除法学习也会相应减轻。其中乘法就是数个相同数字的相加。就可以构造数字化教学课堂,借助互联网设备,以图片和动画的方式呈现数字的变化。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设备构建出数字化课堂,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内涵和关系。比如5×6=?这个算式的计算中,学生能够通过乘法口诀快速算出结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义,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设备来协助理解。教师可以先给视频中放5个学生站一排,在通过视频空降相同的五排学生在第一排的后面,就可以形成一个5×6的矩阵,这时候,给学生讲解5就是一排有5个学生,6就是一共有6排,而最终的结果30体现的是这个矩阵中的学生个数,这就是通过构造数字化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式的过程。学生通过学生矩阵,能够清晰理解乘法的概念,当然反向推导,除法的概念,也能快速给学生做好渗透。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拓展知识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传统的教学影响,在教学中只单一的追求 “标准方法”和“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容易忽视自身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和思考,在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容易被同化,使自身的特点和想法无法在课堂中突出。而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出下,要求了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的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小学数学《测量》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1米有多少厘米呢?”让学生尝试着用手比划,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出各单位不同的长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看,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量出物体的长度,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长度后,教师利用动态图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在学生了解多种测试方法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学会了用测量的方法算出了物体的长度,那么谁知道要求出回针材料的总长度,有几种测量方法。在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下让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经验,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运用的过程中呈现出“活学活用”的特点。
        结语: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灵活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小学数学计算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计算内涵的理解,概念的剖析,计算练习的枯燥乏味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环境得到改善,互联网环境利用强大的数据库,丰富的教学活动设置,生动的课堂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计算的内涵,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的速率和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550-551.
[2]刘玉群."互联网+"背景下小高年级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J].魅力中国,2019,(44):86-87.
[3]李新军.探讨小学数学中"互联网+"联合几何图形教学的应用[J].小学时代(奥妙),2019,(8):59-60.
[4]赵国军.互联网+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2019,(7):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