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格
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祝村中心学校 054001
摘要:小学是孩子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处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黄金阶段。本文先是简要的介绍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提出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的运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基于笔者的执教经验,提出几点能够在实践中具体使用的有效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一线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交流互动;第一学段
引言: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处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生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也是其人生中的启蒙教育,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格外的重视对于这些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小学数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数学是一门极富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教学工作者和众多的专家学者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给予高度的关注,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成为其亟待解答的课题。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笔者对多年的小学数学执教经验的总结来看,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大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运用交流沟通教学方式的重要意义,师生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难以轻易接近、充满距离感的身份,这样的认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老师的教学思维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秉着应试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将应对考试为主要任务,将注意力都集中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上,于是数学理论知识的输出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而忽略了孩子才是学习中的主体的教学要求,也就失去了众多与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观点和困惑的机会被缩减。此时,孩子们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老师们观点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使得大部分孩子总是在“用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别人的心感受世界,用别人的大脑思考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在极力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老师们还是会不自觉的朝着以应对考试的方向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思维中,数学成绩既是老师衡量孩子们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即只是通过孩子们的数学考试成绩来判定孩子对于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好坏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忽视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及其他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思维之下,在课堂上以应对考试的方向来进行教学,是实现孩子能力提升的最快途径,加强与孩子们的互动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成为浪费课堂时间的不必要环节。例如,在刚开始接触整数乘法算数时,老师们通常会让孩子们预先背诵乘法口诀表,背诵好之后就可以根据乘法口诀进行大量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算数训练来加深对于乘法算数的运算规律的记忆,这样一来,孩子们更容易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这样的教学使得公式背诵、机械化训练充斥着孩子们的课堂以及课余时间,他们只能听话闭嘴,认真服从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而如果孩子们有半点天马行空的想象、独立思考的小主意想要与老师沟通交流,则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甚至被认为是不认真学习的不听话的孩子。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考虑到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小学第一学段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一)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谈到自主探究,那就不得不考虑到问题的提出,有了适当的问题,才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为孩子们创设出科学有效的自主探究时空,离不开老师们的努力。首先,老师要在课堂开始之前,提早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出富有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为了课堂的质量,有些时候可以考虑设计出突破教材的束缚的探究性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孩子们去解答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让其自主思考、探究、分析、解答、创造,在这样的反复锻炼中,提高其自主思考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商不变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第一步做的是让孩子们直面问题,抛出“商不变的性质”这个课题之后,我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大家思考“看到课题之后大家有何想法或者有哪些问题”,通过一阵思考和讨论,我让大家都踊跃的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各种各样的疑问发表完之后,就会产生孩子们之间认知的碰撞和冲突,这就会激发出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时候我再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在这整个小型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区别于传统课堂中沉寂,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区别于传统的上下之分、尊卑有别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教学有效性实现了质的提升。
(二)倡导主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在课堂以主体地位发展的关键策略,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就是以交流、互动、督促等促进双方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进行“百分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提出了一份实践性课后作业,内容是要求各个数学学习小组都进行黄豆的发芽率实验,让组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并记录实验进程和结果。在每个小组都完成实验之后,派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说出所在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报该组的发芽率。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之后,再进行一次小组的讨论,将小组成员之间的疑惑、问题、建议等都总结出来,并积极踊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再给出解答。这样的一次实践性作业完成之后,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会大大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将教材中的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运用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打破传统课堂上的沉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们对于数学课堂的喜爱,成功引起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实现质的提高,并逐步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含贞.谈“交往互动”在课堂中的构建[J]. 课改纵横,2007,(4).
[2]何振中,洪涛.新课程理念下的“交往互动”摭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12).
[3]李素芹. 交往互动创建高效课堂 [J]. 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2010,(11).
[4]王海涛.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尝试[J]. 现代阅读,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