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李之堂
[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初中教育的重视度进一步提升,
        李之堂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230011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初中教育的重视度进一步提升,其中立足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逐步提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本文提出三点策略。第一点,采用问题导向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点,构建知识框架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依据数学框架引导和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点,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力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前言: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能够正确、科学和合理判断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比较,能够实现对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总结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人的发展和建设非常重要,在学生时期是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时期。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工作,可以有效实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采用问题导向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立足初中数学课程,有效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采用问题导向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前期工作中,需要老师的大力引导和带领才能实现对学生该项能力的培育。因此,老师可以结合数学课程内容特点,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跟随老师教学节奏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坚实基础。
例如,基于数学课程内容,采用问题导向方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思路包含以下几步,这里以七年级上册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为案例进行教学方法说明。第一步,老师列举数学运算式,类似于12+6=18,然后提问学生:“在数学中,该数学式属于什么类型的式子?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引导学生联想到“等式”和“不含未知数”两个特征;第二步,老师列举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如:x+6=9,然后提问“该式子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通过问题引导带领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和了解其特征;第三步,在能准确辨析数学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方程的解法,以上式为例,求x等于多少?如何运算得出结果?;最后一步,结合实际,如:小红想买5瓶水,已知小红总共花费15元,问每瓶水单价?老师提出问题,如何设x?如何列方程?如何求解?通过在这章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对列方程和解方程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构建数学知识框架辅助数学教学工作
立足初中数学课程,有效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构件数学知识框架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备内在逻辑,同时课程教学开展工作会逐步深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知识点遗忘和混淆的问题。因此,老师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开展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基于数学课程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几点策略,这里以七年级下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和平移》为案例进行教学方法说明。首先,对本课知识进行定位。这课的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一般较少的单独作为考点来考,但是在后面的知识中常常使用,因此要带领学生准确扎实掌握相关知识点;其次,先复习相关知识,如直线的概念,然后引出本课知识——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构建分层教学框架。第一层,直线的概念,第二层,有位置关系定义的直线类型:相交线和平行线,第三层:判断和性质;最后,在对知识框架进行构建的基础上,逐层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采取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可以便于学生听课,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课程结束后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自己针对本章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在构建过程中复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便于学生回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摸索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强化数学教学成果
立足初中数学课程,有效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三个方法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针对数学学习而言,单一的数学教学和只适合传授对于学生水平提升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学任务,在数学合作探究中锻炼找出问题、选择最佳方法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大力提升和强化锻炼的目的。
例如:基于数学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步骤包含以下几点,这里以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3章至第15章《三角形相关》为例进行教学说明。第一点,先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包含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全等证明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扎实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四名学生并指定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学习活动的开展;第三点,老师给定题目,最好选择综合类题目,然后要求每组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第四点,在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之后,然后进行汇报,主要汇报内容包含小组给定题目的解决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阐明具体步骤和做题思路。通过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和合作中锻炼对于复杂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课程,通过有效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价值。可以采取问题导向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构建知识框架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采取上述科学教学策略来全面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长期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利华.浅析信息化教育时代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9):141-141.
[2]蔡峰.探析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0(16):77-78.
[3]常建梅.核心素养引导下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2020,9(16):297-297.
[4]马沁芳.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31):0004-0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