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王西洋
[导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运用于生活,要将课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王西洋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江苏省苏州市 215121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运用于生活,要将课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本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实际需求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也就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单一的数学教学融入在生活中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提出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这一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运用,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为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提供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字: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数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社会背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广大人民遭受压迫,连基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保障,教育问题更是亟待解决,因此陶先生提出了要解决大多数人受教育的问题,就是通过在生活中来推广和实行教育。产生思想背景则是受到中国传统知行观念以及近代外国教育理论的影响,从国内大环境来看20世纪初有关部门提出了国家纲领性文件,其中规定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从国际上来看,生活教育理论也受到了世界教育现代化改革大背景的影响,尤其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有关理论,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参照。
        (二)理论具体含义
        理论含义之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本质。离开生活教育不能够存在,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紧密的联系生活,具体表现在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教育能影响并且改造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共生的。第二,社会即学校。学校和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是紧密结合的,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发展教育能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教育也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发展。教学生活化的第三个含义是教学做合一。
        二、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
        (一)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数学教学存在几种现状:一是注重成绩,不注重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考点的机械传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机械的训练练习,只有知识支撑而没有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第二,注重应付考试,忽视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对考试,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数学思维,对于生活中所见的现象并不能够用数学思维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学习与实践两张皮。第三,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了构建完整体系的知识网络。忽视了知识体系的力量,不能够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有限。
        (三)存在问题成因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存在偏差。当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片面的数学教学观念,导致了现阶段中学数学教育中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局面,片面的把学习数学等同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如何构建正确的数学思维。第二,数学教师不够重视教学过程。教师们认为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甚至浪费时间的投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不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办式”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作用,而更加凸显了教学结果的重要性。第三,数学教师带有功利性的考试目的。这种片面的教育价值观更是导致了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单一传授,通过大量的机械式训练换取较为优异的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空白。
        三、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具体实践策略
        (一)积累生活素材,创造“源源活水”
        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过度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不仅远离了生活,而且会让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素材,首先要重视有关生活经验,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拥有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就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中开展,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数学模型,方便开展教学活动。而由于学生个体间生活环境有所差异,成长经验、生活经验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各种各样的经验和材料用于教学,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选用合理恰当的生活化素材。其次,还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提炼教学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常识都能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程度。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选取符合该阶段学生知识储备的素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用合理化的生活情境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新知的接纳程度,同时还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内涵与精髓。第三,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由于未曾步入社会导致他们掌握的生活经验较为有限,因此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有限的生活常识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学生常见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开展数学教学,就地取材,变为开展数学教学的“活水”。
        (二)课堂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要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开展教学时巧妙的穿插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营造一种求知探索的课堂氛围。首先可以合理的运用生活现象,通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可以巧妙的穿插生活知识,拓展并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能增加数学教学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突破,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如下图,要在道路A上修建一个加油站,分别给来自甲、乙两处城镇的车辆加油。问加油站应当修建在什么地方,距离甲、乙两地最近?                    
        
        这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表现,即求AP+BP最小值。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因为社会经验有限而好奇心又十分重,容易对初次见面了解的事物增加兴趣,因此可以把生活中的事件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生活中的事件中融入数学思维,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找到情感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运用恰当的教具,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这样亲身体会更容易发现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并且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只有适度的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数学”、“学数学”,才更容易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增加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善于捕捉生活,处处绽放数学之花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是:要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就应该打破课堂的限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告诉他们任何场合、任何环境都是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要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摒弃课堂上教学观念,要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任何场合、任何环境,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的运用和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思维改变做事方法,提升办事效率,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发现的眼睛发现数学之美,并且运用数学,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让生活处处绽放数学之花。
        案例2:在学习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创造这些源于自然的数学语言,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尽情“创造”。

参考文献
[1]曹林.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J].新课程导学,2020(12):28.
[2]黄建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2020,17(4):167
[3]燕良轼,陈氏字,邓沁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精粹[J].大学教育科学,2017(04):89-93.
[4]张建国.试论“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商讨教学”——以小学语文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2):41-44.
[5]郑毓信.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J].数学教育学报,2018(1):1-7.
[6]岳欣云,董宏建.数学教育“生活化”还是“数学化”——基于数学教育哲学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7(003):4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