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智
广东省海珠区赤沙小学 510320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在学校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最熟悉,因而最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学生最好的“心灵朋友”。
【关键词】班主任;心灵朋友;尊重;肯定;理解;疏导
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逐渐引起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师生、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学生心理承受力显得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常出现失常或过激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可以说,现在的学生身体营养过剩而心理营养却不均衡 ,这些问题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而在学校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最熟悉,因而最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能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是学生最佳的“心理医生”[1]。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努力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心理补充必要的养分:
一、尊重,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同一班级的学生存在各方面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绝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和“政策”的依据[2]。从教育实践来看,个别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样或家庭背景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平等的态度,这种行为,一方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班主任的威信。实际上,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班主任在教育中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案例1】记得我还在雷州市白沙中心小学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学生纪律涣散,上课自由出入教室,有一个还经常在教室里抽烟,是全校出名的“调皮大王”。班干部对这几个学生很恼火,认为他们给班集体抹黑了,多次要求我从重处罚他们。经过多次的教导和惩罚都无效后,无比失望的我开始放弃,对他们的态度也变冷了,只求他们在班上不闹大乱子就行了,至于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困难,很少过问,这样一来,这少数后进生由对班干部感情疏远,发展到与老师感情疏远,有话不跟老师讲,要么无所事事地打发日子,要么故意跟老师和班干部做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一天,我在办公室桌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蔡老师,你不要把人看死了,几个优等生是你的宝贝,我们难道是你的累zhuì(赘)——一群你讨厌的学生。”看完纸条,我震惊了!我思忖着:难道只有优等生才是我的学生,中差生就不是我的学生?如果对中差生可以不管不教,还要教育干什么?还要教师干什么?是的,我不能把问题看得太片面,优等生有不足之处,差生也有不少闪光点。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重视啊!我决心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于是,我召开班干部会,要求他们重新认识后进生。我主动亲近这几个“调皮大王”,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思想动向,适时地引导教育。在学习上,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差,我就要求其他的科任老师对他们把起点放低一点,平时辅导勤一点,有时还开一点“小灶”。他们慢慢地改变了,跟同学、老师的关系渐渐好起来,看着班里融洽而愉悦的气氛,我既快乐又幸福。
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应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不论在哪一个学校或哪一个班,后进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后进生的转化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3]。它不仅可以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自信心的提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帮助后进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信心。
【案例2】我刚接班时,班里有个小胖子何卫财,讲话不清,邋遢懒散,经常与人打架,成绩全班倒数一二,班里的同学都很讨厌他,连老师都不愿意管他,任由他“自生自灭”。后来,经过我的深入调查了解,多次家访,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可怜:他妈妈生下他后把他丢了,跟另外的男人结婚,是他奶奶把他捡回来,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后来他跟妈妈、后爸以及一个弟弟生活,经常被妈妈和后爸毒打,整天伤痕累累地上学。当他奶奶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述说他的经历时,我忍不住落泪了,心底涌出一股无比同情和怜悯之情。
在家里爸爸妈妈不爱他,在学校里老师同学也不喜欢他,班里的几个调皮男孩总是欺负他,而每次挨骂的总是他,因此他就破罐子破摔。了解情况后,我一方面主动接触他,关爱他,只要他早读课能拿起课本读书,上课能举手,一天没打架,能把讲台抹干净等等诸如此类的小小进步,我都会在班上大力的表扬他,使他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喜欢他;另方面,教育班里的其他同学学会换位思考,主动与他交朋友,不允许同学故意欺负他、孤立他。一方面跟其他科任老师沟通,都关心和表扬他,帮他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跟他家长联系,告诉他这样对待孩子的后果,希望他们能多给孩子一些关怀和尊重,改变以往粗暴的教育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真的变化很大,作业能尽力去做,不懂就问,成绩也明显进步了,不少同学都主动在我的面前表扬他的进步,都愿意跟他玩了。经常打他的几个男同学也不再欺负他了,就连觉得他无药可救的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对他的进步也深有感触,也常在同学面前或在我的面前表扬了他。
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4]。我想,现在的何卫财就是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使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得到调节,帮助他们解开心头之结,恢复自我,找回自信,从而确定正确的行动方向。
三、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来说,相同的学习目的可能源于不同的学习动机,相同的学习动机也可能指向不同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也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制约,如学生的求知欲、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案例3】小琪同学每天来学校总是无精打采,作业也常常拖欠,每次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我想告诉其父母她就苦苦地请求我千万别告诉,我问为什么,他说:“要是告诉我父母,我回家一定会被他们打的,因为他们没什么文凭,他们希望我能认真学习,而且多才多艺,所以一星期就有两晚练琴,星期天还要上补习班补作文和奥数,我觉得好累。”我听完为小琪那小小的心灵却要承受如此重压而深表同情,并告诉他,我很理解他的处境,同时也希望他能理解父母的心。事后,我找到她的父母,向他们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以及心里所想,希望他们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跟孩子沟通,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其父母的观念有所改变,而小琪觉得老师理解他,家长尊重他,自己反而不好意思不做作业了,渐渐地,他从被迫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
有时候,班主任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为,洞察他的心理,在他犯错误时能宽容对待,正确引导,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四、疏导,当学生的知心人。
如今有许多小学生心中的烦恼极少告诉父母,对老师也保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一些言论越来越少向父母、老师、同伴倾诉,也不敢在别人面前公开自己的烦恼[5]。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邮箱、QQ等途径,让学生打开心扉,倾诉“心声”。老师每天都会进入邮箱查收邮件,或者查看QQ记录,及时以回信或面谈的方式解开学生的“心结”,并进行正确的疏导,较快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案例4】班长小薇,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班上谁上课捣乱、下课追跑打闹,谁读书不认真,她都会大声批评。为此,得罪了一些同学。不久,我收到了有关小薇“多管闲事”“暴力”“要求换撤”等投诉信。此事对她打击挺大,在她发来的邮件中写道:“老师,我一直认为严格管理是关心他们,为集体着想,想不到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真是好心没好报。”事后,小薇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情绪低落,并提出辞职。我获悉后,及时找她谈心,并着力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诱导她怎样对待同学的误解和批评,怎样对待集体和个人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班里的舆论导向,消除了班干部的心理压力,也化解了小薇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是网络的便利,使我成为学生知心人,让我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同学之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做得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总之,对于学生心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永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是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战。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辛勤探索,努力实践,把学校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用真心、爱心和耐心浇灌学生的心灵,用尊重、肯定和理解等养分滋养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正源. 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J]. 考试周刊,2013,16:190.
[2]苏庆国,王静.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心理医生”[J]. 宁夏教育科研,2012,04:46-47.
[3]王颖、郭树斌等:《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1997),上海教育出版社
[5]刘影. 健康的心理是“心育”的载体——浅谈如何转换角色,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A].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