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周礼中学
摘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
关键词: 理解 阅读能力 教学
新课程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文化是基础,能力发展是核心,情感态度是灵魂。且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那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物理学科同样也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物理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农村教学中,那么如何培养学困生在物理学科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精读
1.读教材。潜心研读物理教材,并挖掘提炼,包括教材中的公式、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如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学生往往把N理解为物理的重力,而非正压力;对于动量定理I=△p理解, 学生是否能通过这个简单表达式,分析出外力F在△t时间内对物体的持续作用效果是促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所以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理解术语,特别是对于关键词句的理解。如提到“平衡状态”一词时,学生能否根据所学知识,反映出文中涉及的是哪种平衡状态:运动平衡,静电平衡,抑或是共点力下的动态平衡等相关问题。又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否能够从这个“间”字中,反映出产生力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即二者缺一不可。
二、精泛结合
1.高中物理教材、教辅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是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把紧扣相关教材内容的“阅读材料”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网上存在海量的物理信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鉴别出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或无用信息,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信息,并理解和吸收其内容,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三、抓关键,解相似,回归本质
做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学习策略中的复述策略,对材料的关键点勾画,有利于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粗略的读懂题意,内化分析,通过关键语词,抓住题中主要特征,舍去次要因素,转换成一般的物理模型。因此,无论问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或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熟悉的物理模型。而且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利用表格形成对比,这样能更加容易理解,记忆。例如:绳模型和杆模型,这样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一目了然两者的区别,实则一举两得。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着,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熊颖
[2] 浅谈高考物理概念中理解能力培养 确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