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杨民政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杨民政
        东莞市企石中学  5235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通过认真观察、设想、分析、归纳等,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教育部对初中教学目标有明确指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学是对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是源于生活和服务生活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兴趣,使学生学会不断探究、归纳、总结、概括,并能学以致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实现能力培养是教育者重点努力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思维能力培养实施策略。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思维能力培养观念
        教师对思维创新培养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教师要在意识上接受新教改理念,积极提升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在数学思维培养的实施中注重"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程,以开发学生思维;其次,教师要探究构建思维的培养环境,创设更多思维培养条件,让学生在平等互助学习交流下碰撞出思维火花;另外,要抓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断延伸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习潜能重要手段,在浓厚的兴趣下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提升观察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制造悬念。比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先设计一个简单问题,"你能写出一万个2相乘吗?",由此引入乘方的表示法,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兴趣;第二,借助辅助设备。比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形象立体教学画面;第三,激发探究心理。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中,用一张纸通过不断折叠,最终能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那需要进行多少次的折叠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由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培养思维能力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挖掘更多教学素材,创设良好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不断深挖,结合引用当前新颖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用生活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思维,带领学生测量校内大树及建筑的高度,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思维应用能力。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借鉴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探究心理,唤醒学生求知思考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中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特质,让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反思与调整知识和方法,在经历和体验中上升为学习思维"经验",提升思维能力。在错例分析时,适合这种游戏法。例如下面的计算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计算题:-+8÷-2×(-)
        解:原式=-+8÷-2×(-)=4-1+=
        让学生分组“找茬”,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错误,找到正确解法。这个找茬游戏要用到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运算法则,还要捋清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升学生辩证思维及认真审题,依规答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合思维的基本特征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主要有问题性、概括性、间接性三个主要特征。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思路,并通过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数学思维的概括性特征是在思维能力的帮助下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本质总结起来,并将结论推广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而数学思维的间接特征,则是凭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新的认知,是一种隐蔽性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是要在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以及归纳概括等过程中能够明辨数学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结合思维特征进行教学,首先,在公式及定理的推导应用中,应引导学生参与动手,由学生一步步发现推导出数学定理或公式,再引导学生讨论数学结论如何应用,体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其次,在解题中教会学生审题,能够在读懂题目的同时学会联想采用相应公式定理及法则,逐步化未知为已知,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最后,要将数学思维的逻辑与严谨精神进行不断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实现一题多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已不再是靠死记硬背、模仿刷题及重复练习来提高考试分数,要破除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正确认识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创设良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参与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从而实现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韦丽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000(021):191-191.
        [2]杨昭,李文铭.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15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