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然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摘要】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砺,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及劳动品质的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多。当下正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课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孩子品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学科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整合和转化传统德育资源,使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德育资源;整合与转化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五育中德育更是摆在首位。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优秀的思想品格、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德育不应在教学过程中的扮演点缀的角色,而应始终贯穿其中。
历史是一门深远的、丰富的、多样的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综合性学科,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整合、转化并合理利用传统德育资源,使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历史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强化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是对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判断美、创造美。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和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以至重智轻德。相当部分的家庭过分看重孩子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砺,忽视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培养,导致孩子价值观扭曲。所谓“一俊遮百丑”,许多家长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近年来,未成年犯罪率不断攀升,不但让自身的成长多了阴影,更让很多家庭承受了痛苦和伤害,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说,忽视德育不但会影响个人的成长,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2.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诸项德育任务,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与前途、历史责任感的教育等,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要求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学会做人。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内涵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上下五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这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生动的材料。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对传统德育资源的整合与转化利用
(一)传统德育资源的整合与转化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不乏对学生良好品德引导和养成有着正面作用的积极元素。但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文化资源肯定有问题:一是传统文化资源本身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须对其进行价值甄别及重构;二是对中学德育实践中转化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育模式有待完善等。
(二)在历史教学中对传统德育资源进行整合与转化利用的对应策略
1.寓德于史,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契合点。
一是道德归类。将历史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各种道德修养,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类,让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二是节日提示。在我国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纪念活动,如“历史上的今天”,引导学生重温历史,加深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三可以通过影视再现。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生动地展现历史,通过人物和事例反映出古人的道德思想,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是挖掘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几年来,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的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5)课外活动的开展
①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协同合作,互帮互助等优秀品格。
②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名胜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档案馆等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培养爱国精神。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历史小课题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历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德育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标准,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师要增强对传统德育资源的整合和转化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掌握知识,展望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做一个具有优秀品格、完美人格、健康体魄和爱国精神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琰.论历史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5(13):98-99
[2]李平英.历史教学加强德育渗透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2014(27):118-119
[3]李金水.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J].学周刊,2015(28):116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资源在本真德育中转化应用的研究课题号:XJK015BJD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