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互联网的影响与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黄志光
[导读]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
        黄志光
        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小学 510030
        摘要: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对此,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形成危机意识,了解当前现状,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甄别网络信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德育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进而推动德育工作的全方位展开。
        关键词:小学德育;互联网;影响与对策
        引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量的信息给单纯的小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维冲击。教师通过“互联网+德育”模式改革,把互联网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去,加强家校合作,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支撑。
        一、互联网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一)社会实践越发丰富化
        德育教育不能机械地以传播知识为主,而是应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作为教师,应该去重视和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看看德育教育有没有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群以及班级网站等方法,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越发多样化
        网络时代的来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手段也越发多样化。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讲解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各种科学、有效、新颖的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手段,将呆板、无趣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形象的视频和图片,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有效推进德育工作。
(三)人文关怀越发亲切化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需要呵护和关爱的,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关爱尤其重要,比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温馨与真情;比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进行善意的、语气柔和的批评,让他们感受到亲切与被关怀。在网络德育教育中,教师虽然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教学,但由于网络的快速性、非线性、远程性及其交互的随机性,可以使教师的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和周到,人文性的关怀变得更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含义与内容变得更为广泛,人情味也变得浓烈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明显。
        二、互联网给德育工作造成的影响
        从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互联网给德育工作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消极的影响。从正面影响来说,互联网拓宽了学生德育的渠道,它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德育素材。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业界同仁的德育方法,并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不断发展。而从负面影响来看,由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学生在网络上浏览什么信息,不少家长是难以发现的,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现象。不仅如此,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非常混杂,其中不少信息所传递出的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是存在偏差的,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偏离正轨。总体来说,互联网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德育工作中就需要扬长避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的同时,还要解决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德育的可行对策
        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对德育工作产生的冲击,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来优化德育效果。


(一)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足不出户的情况相比以往增多了,在以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学生在空余时间会经常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然而现如今,不少学生在空闲时间沉迷于手机、电脑,很少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缺乏交流与互动,导致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我们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比如,组织学生展开“城市卫生小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去大街上清洁路面、收拾垃圾等,同时对路人展开环保的宣传。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保护环境卫生形成清楚的认识,并逐渐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其他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德育环境。
(二)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
        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值得关注。教师要在德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从中端正自身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个网络信息辨别大赛,将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热门的网络话题搜集起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将这些网络信息逐一展示,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信息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每个小组进行分析后,统一意见,然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在各小组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切入点予以纠正,并对学生逻辑上的漏洞或误区进行记录。等到学生辩论完成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先将正确的观点摆出来,然后逐一指出学生思想上的误区和漏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相关网络信息的内涵,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
        要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德育,那么就不能过于局限,应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德育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德育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将德育融入到语文课程,也可以融入到数学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对课文的思想道德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德育理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在数学课程中,从一些数学知识、数学家小故事等衍生出德育活动。将德育融入到学科课程,让德育在小学阶段实现全面渗透,如此可以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德育体系,也能提升学生德育的有效性。
        互联网是近几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很多传统行业因此重新洗牌。毋庸置疑,“互联网+”对传统德育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人家里有电脑,家家都拥有智能手机。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如今的青少年一代是与互联网共成长的一代。今年盛行的手游“守望先锋”称霸小学生世界,笔者也收到不少家长的投诉。互联网时代已深入骨髓,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接受新知识的途径,面对网络文化冲击,作为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来推进德育工作,从而建立“互联网+德育”的新的德育教育平台呢?如果我们的班级网络德育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既可以让孩子滋心养德,也可减少孩子对游戏的依赖度,把互联网发挥到极致,岂不一举两得?
        结束语
        综上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的发展让学生有了很多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他们还不成熟的心智产生了强烈影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偏差。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德育工作展开创新性举措。
        参考文献
[1]万海英.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与语文教学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8):13-14.
[2]倪河琦.互联网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0,(06):192.
[3]王美娜.方敏.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德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生活教育.2020.(05):62-65.
[4]邓红梅.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13):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