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波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9
【摘 要】:基础教育的责任是为孩子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担负教育责任的工作。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德育工作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立足初中学段,聚焦协同式德育课程的开发与整合
【关键词】:协同式德育 课程资源 整合
现行国家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强调要注重课内和课外向结合,注重实践体验,教学评价不仅关注终结性评价,更重视过程行评价,深圳市在初中阶段已经启动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学生中考录取依据之一,这就决定了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应该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体验并获得,从而在思想、行动上发生有价值的转变。学校德育活动作为落实德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当深入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德育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境育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承担的工作。
一、校内协同,挖掘学科德育教育功能
要提高德育整合实施的质量,需要学校内部的协调管理,需要相关学科教师的分工合作和协同教研。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团队的事,也是各学科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各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都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德育活动,“既教书又育人”是各学科教师的责任担当。所以各科老师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教学功能,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学校的后勤教辅人员也都同时承担了育人的工作任务,坚持学校就是全员育人的地方。
二、社区协同,开发社区德育课程资源
现代学校与社区紧密相连,学校要开放式办学,要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优质德育学习资源,包括文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农业等各个领域,只要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感知、有所启发、有所沉淀,就都可视为是值得选择的课程资源。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程资源的选择对象。这能让学生产生地域优越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当地教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当地精神文化的发展提升。比如:开展“文明共建”“志愿共帮”“文化共享” 等活动,和社区建立健全德育“资源库”。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有效借助家长委员会机制开展工作,办好家长课堂,加强家校联通,家长还自发自愿承担学校相关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等,既拉近了亲子距离,又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了表率,较好地形成了家校德育合力。
三、社会协同,建立校外德育教育资源系统
学校德育团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协同机制,从整体上提高德育成效,厘清学校、教育行政和社会各部门的职责,要对各部门必须开展的活动与学校常规德育工作进行了有机整合,充分挖掘了校外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警校共建。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学校可以定期聘请派出所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对一些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开发德育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因此,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开发,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三、开展专题报告。初中生的心理比较叛逆,他们也喜欢追求一些时尚的事务,比如追星,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邀请一些英模、劳模等到学校开展专题报告,或者学校可以邀请德育专家,联手推动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
第四、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周边的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民俗活动中心等。设计基于学习实践的旅游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的多方面。助推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建设;积极与要发挥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初中生真善美的健康情操,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协作能力。学校还可一结合当地文化历史民俗特色,利用传统节日进行资源挖掘和形式创新,不断开发德育课程资源。
四、自主协同,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构建自主管理体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成长教育”。学校可以自下而上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自主管理模式,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科学管理,分工合作。学校行政做好顶层设计,组建高效的研究核心团队,校长全面负责,德育处、教务处、教研室分工管理,做到职责明确,重在保证资源包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确。教师要变课程执行者为课程编制者,变被动执行为主动作为,变任务驱动为大胆创新。
同时,协同式德育课程的开发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除了了解学生的需要,还应进行差异化关注,让学生自选主题,制订方案,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来。比如,义卖活动是该校的一项特色德育活动,学生自己进行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可以从活动中受益颇多。
综上,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德育课程的资源选择、开发和整合需要学校和教师从理论层面出发,落脚于实践领域,聚焦教育教学目标,集思广益、推陈出新,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把这项工作不断推进,引导初中生通过更多的个体体验化过程,促进意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使初中生确立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会彩.体验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娄红玉.体验式德育活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中小学德育,2019
[3]杨景森,匡桂红. 有关初中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 学周刊。
[4]黄志明. 论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J]. 科技展望
【作者简介】:何小波,男,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中学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