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分析原因”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刘昌武
[导读] 在中高考历史题中,分析原因和背景的题目所占分值比较大
        刘昌武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在中高考历史题中,分析原因和背景的题目所占分值比较大,学生的答案往往存在缺漏要点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点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第一点、多方面、多角度。
        多方面:从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科技的、军事的、民族的、外交的等多个领域和层面分析。其中经济的又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思考;政治的可以从政局、制度、体制、政策等方面思考。
        多角度:从国内+国际;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事情的整体与局部。承前启后、当时后世、实践理论等辩证思维。
        第二点、对两类主要历史问题的原因的思维进行分析。
        第一类,主观动因类。重视理解、分析目的及其社会背景。常见动因的社会背景有:一是社会经济等发展,二是存在问题。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时,首先,经济方面的目的和社会背景分别为“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愿望日益迫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等。其次,有经济、宗教等多个动因。分析新中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的原因有,目的是要发展经济,其背景有经济状况及体制弊端。
        第二类,发展要素类。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时,会从多个要素分析,如:政治制度;经济方面的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科技。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时,可以概括出以下要素: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等。
        第三点:对两类小切口主题的原因的思维进行分析。首先从自身思考,然后上升层面。
        第一类,小切口主题属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小主题有其自身目的,或者说是与其它部分内容相关联。在学习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时,其有自身的目的,即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要解决工业和海军所需要的人才问题。

二是小主题与大事件的目的一致。如,清末新政中的地方自治,其主要目的是挽救统治,当时背景是内忧外患。
        第二类,小切口主题是某一历史问题的一个代表。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大炼钢铁时,钢铁工业是工业的一个代表部门,在分析大炼钢铁的原因时,首先是从当时钢铁业自身的状况思考和钢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思考。然后再结合当时大背景。
        第四点、部分历史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懂得分析新问题。解题时需要“举一反三”,同时,需要综合运用前三点所述的方法。
        例题,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2】改革开放;3】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解析:答案1】3】是从“动因”考虑,“自身”“存在问题”“外因”考虑,这里的思维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的思维一致,可以说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举一反三而来。答案2】是从“改革”的社会大环境考虑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