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琦
杭州市萧山区盈丰小学 浙江杭州 311215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各方面还有待发育成熟,自制能力差,需要老师的大力引导。小学体育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像是一门辅助课程,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得到放松。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它不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它对学生学习的调节和身体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体能训练是指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每节课的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补充,能够体现新的低种“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它能够使教师的责任更加明确,教学秩序更加规范化,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而体能训练包括专项体能训练以及非专项体能训练;因此在面对学生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将这种教学理念植入到它们的思想之中,而目的是为了学生充分认识体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扩展它们的视野,提高它们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一、合理设置中小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案
教师在应用现代体能训练方法,促进中小学生体能得以提升时,应认识到学生体能的提高,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需要经过长期合理的训练。因此,教师需要合理设置中小学生实施现代体能训练的方案,主要体现在训练的时间与项目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学生体能训练方案的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此制定出科学的体能训练表,指导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的高效应用。
就训练的时间安排来看,一般最佳的适合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分别是上午6点可下午5点,训练时长一个小时。如果在其他时间进行运动,所取得的运动效果相对来说不够显著,而且有可能发挥负面作用。如对于南方学生来说,如果在早上6点前晨跑,由于空气中含氧量较低,很容易吸入大量的废气,不利于身体健康。对于北方学生来说,在早上6点前正是空气中二氧化碳释放的阶段,氧气含量更低,此时如果进行晨跑练习,明显更加不利。因此,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对学生开展分层式的现代体能训练,合理制定晨跑运动的时间,也可以选择在下午课程结束后,与学生在操场上共同参与跑步训练,科学的安排训练时间。就训练的项目来说,要强化训练中小学生的体能,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其力量、柔韧度和心肺功能的锻炼。所以,体育教师应合理选择训练项目,实施现代体能训练,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可以开展仰卧起坐或引体向上等训练。对于女生而言,仰卧起坐非常关键,有助于腰部力量与韧带柔韧性的增强,引体向上有助于对其臀部力量进行锻炼。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训练的前后,均应要求学生充分的做好舒展拉伸运动,防止出现运动损伤情况,实现科学训练的目的,更加高效的推动中小学生体能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
针对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能训练的有关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趣的课堂语文游戏活动,能引起他们参与群体活动,体验社会角色的兴趣; 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能激起他们积极配合体育锻炼的兴趣。出于这种现实状况考虑,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个性化兴趣参与体育课程和体能训练的不同理解和具体弹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除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之外,体育教师要多结合现行教学工具,注重对课外活动教室这个学习环境实行有趣化体育训练的氛围建设,增加学生的兴趣倾向性。尤其重要的一点,应当注意个性化运动兴趣培养。通常情况下, 学生在经历过繁重的知识性学科的学习之后,身体和心理都非常疲惫,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体育项目的开展。
三、进行课前检测,了解学生体能素质
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体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想针对学生提出相对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以及相关的身体基础。所以在教学之前,可以以整体性为原则,鼓励学生全体参加体能项目,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为接下来的体能训练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比较简单的体育项目,比如一千米、立定跳远,来了解学生的弹跳力以及耐力。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权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耐力以及爆发力分别进行培养;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具体的训练方法,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基于发展训练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着重强调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方面的注重程度,完善学生在体能训练方面的观念、认知。对此教师一定要对外部发展措施进行积极应用,對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拓展与完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遵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能练习,教师可基于假期时间因人而异地制订体能训练方案,同时要求学生上报体能训练方面的作业。
教师在体能训练的实际开展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念与意识,对学生的训练措施、方案等进行正确辅导,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训练成就,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体能训练进行合理完善,积极自主地进行体能训练。在学生体能训练方案的实际执行过程当中,让学生进行自我鞭策,对自身发展方案进行有效完善,达成体能训练的全面开展,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
五、在课堂外开展体能训练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体能素质、身体素质,还需重视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体能训练意识,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及锻炼方式。为达到培养学生自我体能训练意识的目的,教师需在课堂外开展体能训练。比如:教师可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爱好、性格特点及实际身体素质,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锻炼方案。尤其是在暑假、寒假前,教师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体能训练方案,要求学生在假期依据此方案进行体育锻炼,并为学生安排书面体育作业。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时,可采用集体评价、个别辅导等方法。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需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还需提升学生参与体能训练兴趣及积极性。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正确锻炼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对运动技巧的掌握程度,最终达到完成体能训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注意培养学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及积极性,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六、把握训练强度,循序渐进训练
为了确保体能训练的效果,就需要把握训练的强度,避免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身体出现损伤。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体能课程设置中,要全面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年龄和成长规律,为学生科学的分组,设计符合其接受程度的体能训练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体能训练。并且,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为学生适当的增加运动量,切忌突然增加导致学生的肌肉拉伤。
同时,体育教师在运动的速度、难度等方面,也要合理的规划,要让学生的体能联系次数,控制在不会受伤的范围之内。而且,制定的训练难度,也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帮助学生完成体能训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练习动作的记忆和运用,从而更好的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体能得到强化,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合理制定考核方式,促使体能训练意识提高
对于我国的中学以及小学来说,体育教学的定位一直不够准确,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体育是一门副课,在校园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在教育中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能训练的教学效果。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对于体育教学要制定科学并且完善的考核体系,这样不仅仅能够使教师更加重视体育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体能训练平台,还能够促使学生体能训练意识有效提高。在制定体能训练的考核内容中,不仅仅要针对学生掌握的体育技术进行考核,更要注重全方面考核制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出勤情况、日常体能训练成绩、比赛成绩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体育技术等多方面制定考核制度,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学生体能训练考核的结果更加准确,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意识,提升教学效果。
八、加强特长培养
学生之间有差异,因此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对那些有某方面体育特长的学生,则应加以特别关注并加强训练。擅长跑步的,加强跑步训练;擅长篮球运动的,多带他们出去比赛;擅长铅球运动的,让他多锻炼臂力及运动技巧。
体育课上,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发现好的体育苗子。对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制定培养目标,打造学校“运动明星”,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训练也应有其特殊之处。首先,对体育方面有特长学生提出的的训练目标要更高更远,以培养体育苗子为目标,做更高难度的常规训练计划。其次,对体育方面特长生的训练做到常态化、习惯化,例如,每天1000米跑,50个俯卧撑等。通过这样的常态化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能,学生的耐力、爆发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最后,为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平台,开展多种体育竞赛,带领他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总之,在小学体育中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能训练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以及较多的教学技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不断拓展、创新、完善训练方式和方法,例如设计较多符合小学生身体情况的训练项目。在体能训练与阳光体育积极融合的基础上,在场地器材和训练时机上,充分展现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体育教学条件,从而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小学体育课堂必然能够真正实现体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吴苏明.小学体能训练教学质量优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212.
[2]陈胜辉.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93-194.
[3] 史玉山.浅论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