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吴伟军
[导读] 本文针对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吴伟军
        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214000)   
        [摘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生物复习的策略是:理清脉络,学会记忆;构筑网络,深化理解;活化思维,熟练应用,让学生的生物复习高质而有效。
        [关键词]  生物  复习策略  脉络     网络  思维
        高三的生物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就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而言,它具有理科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又具有文科的生动形象性的特点,同时生物知识结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即共性与个性、相似性与递变性。比如从细胞中的元素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结构;以生命活动为核心,辐射出各种化合物在细胞各个结构中的变化过程;其过程中还包含相关的实验、计算和实际的应用。笔者希望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复习策略,通过优化、提升策略水平,进而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1.理清脉络,学会记忆
        1.1复习细胞中化合物的方法: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特点→功能→联想归纳
        以蛋白质为例:
        (1)元素组成:含有C、H、O、N,此外大多数蛋白质含有S。
        (2)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
        (3)结构特点: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写出其结构通式。
        (4)功能:细胞的结构物质——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调节功能——生长激素;免疫功能——抗体等等。
        (5)联想归纳:多肽的合成过程名称叫脱水缩合反应,新形成的化学键叫肽键,场所在核糖体,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该过程又可以称为翻译,脱去的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和羧基,O来自于羧基。通过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可进行相关的计算,如果形成一条直链肽,其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所含的氨基与羧基数是多少?如果形成N条直链肽结果又是多少?如果形成的是一条环状肽结果又会发生何种变化?在对这些问题经过了思考和分析后,就可以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相关内容。
        1.2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的方法:找关键→理层次→细分解→归类应用
        以中心法则为例:其中涉及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逆转录过程。
        (1)找关键:要明确这五个过程的含义、模板和产物等。
        (2)理层次:要把这五个过程之间的关系理顺,这些过程分别可以对应哪些细胞或生物。
        (3)细分解:把每个过程所涉及的原料和条件进行细致的辨析,把握其异同点。
        (4)归类应用:将每个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如下表格),再将这些知识链并联起来从总体上去理解中心法则。
  
        学生在做这部分内容的习题时,常常会出现脱氧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DNA聚合酶与RNA聚合酶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要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原料应该是产物的基本单位,产物应该和相应的聚合酶对应,这样就不会再出现由于死记硬背而导致的错误了。再比如人体的造血干细胞中会出现以上哪些过程?很多学生是瞎蒙,从上面的归类表格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RNA复制和逆转录只会出现在RNA病毒中而不会出现在人体中,但人体的造血干细胞是可以分裂的,所以很轻松地就能判断出可以完成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我们在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做与新型背景有关的练习题时,也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多角度、多方向考虑问题,选择最佳方案,并不断总结解题的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筑网络,深化理解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来达到对知识点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可以利用概念图来构筑知识网络,它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结构及知识间的关联,利用概念之间的异同及内在联系进行整合来实现对知识的归纳。首先可以提出相关的一些概念,将这些相关概念用线连起来,并用连接词在连线上注明。
例如以核酸的相关概念为例,构建概念图(图1):




        围绕该图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比如原核生物中的核苷酸和碱基种类各有几种?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和碱基种类又各有几种?要想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先得明确原核生物细胞中既有DNA又有RNA,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在此基础上再看问题,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通过画概念图来构建网络,在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就能更深层地领悟知识点的本质及其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解题的能力。
3.活化思维,熟练运用
        每年高考生物试题都会出现新的素材和新的角度,但问题的设置还是基于平时所学的原理,重点就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知识应用的能力,而知识的熟练应用,需要活化思维。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题就是高考中的常见题,而每次分析下来此类习题学生的得分率就特别低。很多的学生可以说连题目的图形或表格的含义都理解不了,就更不用谈解题了。的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其过程中涉及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和净光合作用量,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是导致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情景转换的方法来理解其中的关系,把呼吸作用消耗的量转换成是花费的钱;光合作用合成的量转换成赚到的钱;净光合作用量转换成口袋中剩余的钱来理解,就轻松地把抽象的生理过程转变为直观的生活实例。
        例题:将生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均分成四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强相同),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的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____;
(2)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_______;
(3)29℃下的真正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题意,暗处理后质量变化实际就是呼吸作用量,也就是每小时花掉的钱,花钱花了2个小时;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相比质量变化实际是净光合作用量,也就是口袋中剩余的钱,而光照1小时,也就是说赚钱只赚了1小时。这道题目就转换成:
(1)赚钱最多所对应的温度是多少?
(2)花钱花的最多所对应的温度是多少?
(3)29℃下赚了多少?
        花钱最多的从表格里就可以看出是29℃;各个温度下赚钱的量可以这样算:27℃下,2小时共花了2元,口袋里还剩3.5元,那么1小时赚了5.5元,也实际真正的光合作用量是5.5;同理可以求出28℃、29℃和30℃下的光合作用量分别是7、9和3。转换之后增强了学生解题的直观性和兴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正确率。
        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在生物的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方能事半功倍;更需要脚踏实地,才能厚积薄发,为来年的高考添砖加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