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阳中学 广东汕头 515834
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打动肝火,厉声呵斥,学生或是低头不语,不知所措;或是仰头斜视,不答不应;或是泪流满面,委屈却不服。而老师的“暴风雨”过后,学生或是自认倒霉,撞了枪口;或是对老师心生反感,更加变本加厉,极少能够痛改前非。我们努力地教育学生,学生却不以为然,这引发了我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如春风一样“润物细无声”而又能让学生的思想悄然地发生变化呢?于是我对“无痕”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宽容打动人心
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实施无痕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的细心、铁杵磨成针的耐心与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孩子的错误。当学生有过错时,不能赤裸裸地教育学生,不能大声训斥、
空洞说教、讽刺挖苦,更不能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多想办法。另外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家访、表扬就让学生“痛改前非”,特别是对“后进生”更不能达到一劳永逸,
“犯错一认错一改错一又犯错一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如果没有一颗爱心、一个宽容的心和耐心,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并且对于“后进生”来说,因为长期的批评让他老师已经心生反感,所以,教师要尽量避免正面说教,应委婉地细心地谆谆教诲,随机应变地利用教学机制来引导学生。
例如:我所带的班张明学习成绩不好,夜里打游戏,早上起不来,迟到是家常便饭,我并不正面的批评他,而是印制了“报喜单”,跟他说如果某一周迟到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迟到,都可以主动到我这儿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我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反而让他没有那么反感,反而觉得拿到“报喜单”也并不是很难,于是逐渐减少了迟到的次数。
我们应该容忍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步的信心。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无痕”强大的威力。
二、身教重于言教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无痕”的教育,既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不露痕迹”就是不要过多的说教或指责,以身教代替言传,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耳濡
目染中受到启发与教育,以自己的美好心灵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比如,老师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字,可自己写在黑板上的、作业本上的字却龙飞风舞,根本认不出来;老师要求学生遵守时间,可自己却经常性的迟到早退,一点时间观念也没有;老师要求学生要轻声慢语,不能打扰别人,可自己在楼道里聊天,却完全不顾学生正在上课。这样的情形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导致教育失去效果。
所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
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
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学高”“身正”,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教育的成功。
三、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心教”、“身教”都能让学生潜移默化,进而达到“自我教育”,但有时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或是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这时肢体语言的出现就又是一次“无痕”的教育了。它的出现让学生不仅懂得“我应该这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例如:学生上课一再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用眼神盯着他,眼神里或是善意的提醒,或是严肃的警告,都能让学生迅速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马上停止错误的行为;有学生心情沮丧,趴在座位上时,你可以拉起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把他带到安静的地方与他交谈;学生因为伤心在你面前哭泣时,你可以拍拍他的背。一个个简单的、不露痕的暗示,至一次惊解、一点宽容,都会让学生既感受到被尊重有收到快乐的教育。平时在与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时间教帅都应该保持微笑。每个人都喜欢看到面带微笑的老师,而不是总是板着脸的老师。老师的微笑能让他们心情愉悦,使比较紧张的学习生活轻松一点。老师的微笑也能让他们
倍感亲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这样地老师面前少了跟老师的隔阂,多了对老师的亲近和信任,自然也就自律性大大提高,自尊水平也提升了。
毫无疑问,微笑和这些肢体语言都能使学生和老师亲近起来。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每一个学生的信任,虽然走进学生的心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更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和对学生持之以恒的了解和交流。但这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都是平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些琐事的积累,当你真正地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取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在你面前学生们就会变得驯服和听话,你就能真正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工作中的很多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医生治病,有时需要挥刀弄剪,不能有半点怜之心;而老师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无痛医治”,因为孩子脆弱的心灵有时甚至经不起一次小小的“误伤”。“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的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又维护了学生的尊严,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