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华路小学
一次偶然地看到《中国教师报》中的一篇《解读高效课堂中教师的“导”与“评”》文章,引起了我对高效课堂中“导”的思考。
“这里所说的‘导’,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更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动力……”。“高效课堂中,‘导’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握其精髓,灵活调整,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这段话让我感受很深,虽然是简短的几十个字,但却一语中的地点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要强,要有随学情的变化而调整自己教学思路的能力,也就是在“导”上要多下功夫,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问题,从世界的本真看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正为学生着想。这让我想起了一堂校内公开课。
李老师是我校的市先优教师,经常代表学校出区、市级的公开课,在区教学领域上可谓是“名师”了。本学期她设计并上了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上师生非常顺利地按预定方案进行着教学:“……我们都知道,牛羊有脚,小鸟有翅膀,那么植物是用什么办法旅行的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介绍了什么植物?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植物用直线画,办法用浪线画,画完就坐好。)”然后,教师给了学生3分钟的时间完成问题的思考的探究。在汇报时,学生能很准确地找到各种植物,但是对于传播方法的回答就明显思维有些混乱了。一些孩子把种子和传播方式混淆了。
将蒲公英的种子“降落伞”,苍耳种子外面的“铠甲”当成了传播方式,李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反复纠正“降落伞”是植物蒲公英的种子而不是传播方式,“风吹”才是它的传播方式。同样的“带刺的铠甲”是苍耳的种子不是传播方式,“挂着动物的皮毛”才是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这里授课教师反复地纠正了几次,可见学生对“传播”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这在教学之前,教师没有预料到,所以教学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一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是一味地强调传播的方式是什么,而没有把功夫花在对“传播”一词的理解上,结果教师口干舌燥很费力地讲,学生依然故我地处于混沌之中,这就缘于李老师没有有针对性地解决“传播”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李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恰当地联系上面的内容这样教学呢。
师:你们知道“传播”是什么意思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中的蒲公英的“翅膀”和苍耳的“脚”是什么呢?
师:它们又是怎么离开妈妈的呢?这里离开妈妈的方法,就是我们说的“传播”方式。
相信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就不会再把种子与传播方式混淆了。
可见,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做好预设,尽可能预测出学生可能出现的学情,并设计好应对办法。其二,就是要有灵动的教育智慧。不管教师在教学前有多充分的预设,都不会涵盖所有,教学时总会有预测之外的情况发生,那么教师就要积极、快速地找出学生的问题出在哪,再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找出可以“疏导”的办法。这里值得老师注意的是面对问题时,老师是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直接地“堵”住学生的嘴。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握其精髓是关键,老师要对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不变”应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万变”,这便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睿智的反馈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会与灵活教法的完美结合,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