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娟艳
灌阳县民族小学 541600
摘要: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县城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县城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提高县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县城;小学生;文明礼仪;途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小学阶段文明礼仪教育,对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对小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必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老师,有的学生不会主动问好;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学生还没养成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礼貌用语的习惯。另外有些小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还有待更好地加强。
2.家庭礼仪方面有的学生不能做到文明待客,有的学生在家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不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有的学生不能在爷爷奶奶生病时主动看望。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孝尊敬长辈。
3.关于学生社会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人走在街上,随地吐痰;在超市选购物品,不会把东西放回原处;观看演出,表演结束后,不鼓掌;在车上或路上,手上有垃圾,随手乱扔;过马路时,乱窜;不保护环境,不珍惜资源。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文明礼仪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由于我县是经济贫困县,我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
2.学校因素。首先,县城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导致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不关注细节。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3.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县城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如超女现象、网络语言,等等,都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了他们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三、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
1.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礼仪规范教育入手。
如:低年级根据自己年级特点采取编儿歌、每日一句、等形式去掌握礼仪知识;中高年级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不同的形式去牢固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队礼问好,见到班里不整洁就主动整理,上学衣冠整齐,上操、集会、放学站路队要做到快静齐。
2.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了解,注意时效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小学生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并做好记录、登记,然后探索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对具体不文明行为进行引导纠正。(注意不文明行为尽量不责任追究至具体某同学,否则不利于长期实行,而此做法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全面、及时引导好学生。)
3.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采取讲故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学生在进行言语交往时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当请求别人帮忙时,应使用表示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应主动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说声“没关系”;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教师要求学生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并在动作姿势上提出具体要求。如怎样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
5.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积极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古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要注重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6.约之以礼,加强礼仪制度管理。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通过礼仪制度建设,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以制度作为保障,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之,广大小学教师应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讲文明、讲礼貌,使小学生能够符合“文雅的言谈举止、儒雅的礼仪形象、优雅的行为规范”这一人格规范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35.
[2]吴飞.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版),2010,(3):35-36.
[3]巢卫平.试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70-72.
[4].浅谈如何加强小学礼仪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5期.沙学君.
[5].小学礼仪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新课程·小学》.2014年10期.刘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