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化学“理解型课堂”模式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罗淼婷
[导读] 以理解理论指导去作为理解主体,含括师生与理解对象之间的沟通,
        罗淼婷
        中山市板芙镇板芙初级中学 528459
        【摘要】以理解理论指导去作为理解主体,含括师生与理解对象之间的沟通,具体表现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去实现生命可能性,这样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是理解教育的定义。中学化学作为九年级的一门特殊学科,面对中考,如何在一年的时间里构建有效的“理解型课堂”,使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真正达到初中化学课堂里的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对于刚出生茅庐的初中化学新教师而言,是能力的一种极大考验。
        【关键词】中学化学;理解型课堂
        对于理解型教育的提出背景,它是针对素质教育初衷之一“面向全体学生”中提出来的。追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从而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学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把每一节新课能构建的完整,从现实角度而言化学应是一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门生动而有趣的学科。但是基于农村视角下的中学化学,往往因为教学质量,教师灌输式的机械传授使得该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机械性背诵实验现象、实验方程式,书面作业流水般布置等方式层出不穷,结果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教师也不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认知与情意分离,固然对于师生都是吃力的。
        我们都知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现阶段中学化学里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因为它将化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和化学思维观念的构建以及科学探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等的方面有效地融为了一体,它可是说是一套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该素养的提出,不仅对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对化学教师对课堂模式的理解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使得化学更加具体化与科学化。
        小学学科里可能对科学这一门学科有对化学进行学科上的渗透,但中学化学是中学学生真正从意义上以微观的层次上去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从而来对化学进行比较系统地学习。笔者执教中学化学第三年,作为新教师,教学资历较浅,
但基于新教师的可塑性比较强,接受外源的培训也多,在不断探索或研发他人、自己的课堂,通过整合,逐渐形成独有的化学教学风格。对课堂理解,或是学生反馈出来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通过这几年自己反思中的教学,有了对该门学科的一些理解,现对学校构建“理解育型教育课堂”就新教师如何构建中学化学课堂下的理解教育谈些粗浅看法。
一、巧用情景,激情导入
        中学化学与语数英不同在于,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在教学教育中,教师如果能用心创设新课的每一节导入,以不同的外显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更容易让学生带着求索的欲望在整一节课里高专注度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我们知道,新的学科在开学第一课里任课教师如何去呈现学科特色,直观性课堂的开篇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为此,建议教师除了语言式的讲解外,可尝试去设计不同溶液颜色之间的变换实验或用简单的方法检验自来水与矿泉水、“铁树开花”、“烧不坏的手绢”,或利用酸碱盐的知识进行颜色溶液与颜色沉淀间的神奇转变等都能给初三的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设计得好,学生对化学求知欲的门在开学第一课就已被打开。对于自己而言,我会经常换法式地对课程教学的导入进行设计,比如,利用液氮技术对生物遗体的环保处理了解液氮下的低温度、设计“铁树开花”环节更形象让学生理解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烧不坏的手绢”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物质燃烧所蕴藏的三要素;又或是“响屁中的甲烷等气体成分分析”从科学成分里以更生动的方式去理解甲烷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容学习。诸如这样鲜活的开端,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夯实基础,有效构建“宏-微-符”有机结合
        理解教育从字面来说它是以理解为基础而进行的教育,初中阶段的化学,识记性内容比重也不少。化学它是一门变化中的自然学科,所以要求我们应从变化的角度去看待这门学科,带着微观的视角去理解物质的变化,得用合理的符号去描述过程中的变化,这也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将“宏-微-符”三重表征进行结合性去教学,才能让自己的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化学,和去解释身边生活的化学现象,从而理解化学的本质,最后逐渐形成对化学学科的科学认知理念。换句话说,“宏-微-符”在中学化学中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不能把握三者间的关系,将其孤立进行学习,化学学科对学生而言将寸步难行。因此,教师在对这三者的有效构建时,尤其是对微观粒子的学习,课堂上应借助一些模具或是视频演示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使学生达到微观上的外显理解,从而将“宏-微-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微观解释化学变化过程时,可以设计一节微课,以水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动态的以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为主线,先承接微观粒子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水的汽化、电解的微观变化历程图去攻破学生在晦涩难懂的微观知识点部分,建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微观变化历程,还可以引申出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异同(如图1-1、图1-2所示)。这样的处理,能将观察的宏观世界、不可视的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以及对应的化学式、反应的方程式所构成的符号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式教学,学生理解起来将更加清晰、明朗。
                
                

三、以实验促教学,提高实操能力
        对于化学而言,需要用科学去育人,我们都知道的是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它是一项贯穿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且“绿色化学”思维的养成也离不开化学教师对于课堂实验的有效开展。作为化学教师,应将文本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而且这也是实现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直观的实验演示可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设计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直观性去设计成如图3-1,其中,湿润的棉花的设计,是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的一种方法,体现了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再者,教师应利用学校实验资源,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堂,如铁生锈实验条件、金属活动顺序,复分解实验条件等的实验探究,在过程中不仅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与能动性,还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这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学生在解决实验相关问题上养成了科学的实验思维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后,建议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的化学实验,如借助铁生锈条件的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外之余,让学生去通过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对铜生锈条件进行探究;通过酸碱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对本地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通过资料查找,去制定适宜本地农作物的种植;生活中“自热饭盒”里蕴藏的反应热知识;生活中酸碱指示剂的发现与制作等等。从实践中可以证明,课外化学实验的积极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还对达到加强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使得化学的学习不仅限制于知识的表面化得到很好的效果。







四、精选精练,分层巩固
        教师上完一节课,依据教学目标,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落到实处,教师精选设计5分钟小测,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于农村中学,学校学生群体的水平差异性较大,课堂知识巩固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分层练习,尤其是对于后期的化学复习阶段。比如对于实验题型,教师可以精选常规性、基础性的实验题目进行班内B类学生进行检测,着重考察此类学生对于实验基础仪器、气体制取装置要求性的选择,常见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制取的化学方程正确书写以及气体检验和验满文字准确性表述。而A类学生则着重进行组装式、多功能瓶和创新式实验题目进行深度提升式小测。这样,一课一测,分层巩固,当堂反馈,当堂达标,教师可及时通过观察,迅速找出学生的知识漏洞,对班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当堂课程内容的评价就能有效构建,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后阶段反思自己的教学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优势,在小测中找到自己的化学自信。
总之,化学课堂下的“理解型课堂”的创设为师生搭建了互动平台的桥梁,不仅让教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在这种理解型的这种模式,有效化解了师生间的矛盾、对师生间的友谊增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化学课堂能更加顺利的进行,教学效果也能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红.读懂孩子,从理解入手[M].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6,(1).
[2]熊川武.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王峰.初中化学实验重要性之我见[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8).
[4]熊川武.论“反思创读、多重循环”[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