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
浙江省杭州育新高级中学 310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属性,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在品质、情绪上也得到锻炼,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探讨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渗透策略。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思想政治
引言:
人文精神具体到实际中,就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社会文化素养,包括个人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人格等诸多方面。而对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来说,高中生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才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获得提升。
一、良好情境
对于高中生而言,拥有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为学生构建一定的良好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当中,从而更好地展开对于人文精神的学习。
以人教版教材未来,在学习与“消费”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新闻案例,先抛出案例,引导学生创造思考,再通过案例对比,形成对于情境内容的剖析,进而促使学生借助情境,完成学习。如情境一设置为“你的家人计划在十一长假进行国内旅游,但是去年,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家庭收入变少,支出变多,因此在十一长假来临前,取消了出游计划。”借助这个情景设置,引导学生产生思考“为什么出游计划改变了,影响出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随后再提出第二个案例,如“你原本计划购买一件物品,但是当你攒够了原定售价后,由于价格上涨,上涨后的价格你承担不起,只能选择购买其他物品作为替代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物价的变动对于消费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实现对于消费观念的理解,同时可以代入不同的消费心理,进而明白在日常的生活中,经济实力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能够努力读书,为了未来而努力。
二、营造氛围
人文精神的学习与养成,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课堂,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于课堂的方方面面,从而通过人性化课堂的打造,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1]。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通过解决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既实现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又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理性情感,最终形成理性爱国的正确价值观。如在讲解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贸易战”作为切入点,通过与学生一些观看相关的资料内容,如新闻联播、外交发言等,让学生讨论关于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制度的看法,在实践生活与理论的联系过程中,增强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时事政治热点新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可以分析与讨论的内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而不是被动的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讨论,要积极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而不是在揣测教师“意图”的过程中讨论。
三、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除了通过课堂、通过教学来实现,还要通过教师自身来实现,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以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会对于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败坏,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同样也会形成不良品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品格与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一同成长、发展与提升。
与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关于“维护世界和平,促使共同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先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外交相关的国际事件,增加课堂讨论内容,同时要筛选一些历史事件中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同时还需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备课,结合具体的学情,在不同阶段融入不同的人文思想内容,对于学生形成长期的、积极的引导工作[2]。进而完成在学生间教师到学生的人文精神传递。
而除了教学外,教师还要积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工作,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积极需求提升个人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不能盲目“拔苗助长”,应当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对于教师而言,通过,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再丰富课堂,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尊重个体差异的主观前提下,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学有所成,受益终生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建江.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0(01):37-37.
[2]王天相.浅谈《道德经》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0):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