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农荣堂
[导读] 语感本是无形的,朗诵将其变为有形。

        农荣堂
        云南省文山市广南县底圩乡初级中学校 663318
        摘要:语感本是无形的,朗诵将其变为有形。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无形变为有形。学生懂得使用语感的方法,会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文章,从内心中爱上朗读。文章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进行探究,通过美读、自读、品读等等方法来训练学生语感,使其形成语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学生语感;方法
        引言:语感,是能通过阅读来感知中华民族母语的博大精深,是能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神圣与奥妙,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诵,是语感的实践,是语感形成的关键,同时其还体现着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语感能力可以看出审美能力如何。
        一、教师美读,感受语感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诸多缺陷,如:不识生僻字,停顿不明、朗读没有感情等。所以为了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在上课前,教师美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朗读之前,应该熟读文章掌握作者的情感动态,之后在给学生示范时,要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感的训练。
        二、自读自悟,培养语感
        课前预习时,学生自主对文章朗读,分小组朗读,大声朗读等,通过朗读,将文字朗读至心中,慢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教师在教授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早自修时,引导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在课上,让学生选择文中不同角色来朗读,学生通过对文章不同角色的揣摩,探索作者所赋予的情感,从而汲取文中的营养,熏陶语言文化,提升语感。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应该引导学生放声朗读,读准音,断对层,掌握节奏速度,轻重缓急,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带来的情感。在引导时,竟可能的将学生带入意境,让其感受诗人笔下的世界。在自我朗读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有疑问时,进行解答,做示范,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修辞运用的较多,语句也很优美,对仗工整,整散句结合,节奏轻快,生动活泼。教师应让学生多多预习,在没上课之前,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着重写景,用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给人乐观,积极的态度,同时整首诗表达着浓浓的乡愁气息,这是学生在自读时要着重体会到的感觉。
        三、品读回味,语感沉淀
        学生的语感来源之一便是每天的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师的咬文嚼字会无处不体现着汉语的博大精深。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让学生声临其境,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要反复推敲,细细品读,领悟语言的奥妙。

语言文化需要一点点的熏陶,语感也需要一点点培养,在碰到词句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早自修,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此在悄无声息中提升语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侧重引导学生朗读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让学生慢慢的将情融于字,将己融于景。让学生明白这幅画面包含着父亲买橘子的艰辛以及所表达的浓浓父爱。作者用最朴素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画面,来抒发情感。学生在自读时要静心朗读,这样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出的那种感动。周敦颐的《爱莲说》这首诗,描绘的是莲花的高尚品质,字词运用得当,表现出来的作者品格也很明显,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再开始教学,这样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反复朗读,语感变化,从思想深处积蓄语感能量,在心中积淀语感厚度。
        四、经典诵读,提高语感
        语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循序渐进的,经典的诵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经典的沉淀,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对学生的语感形成上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求学生对经典片段反复朗读,在反反复复中,体验经典带来的世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
        例如:《沁园春·雪》这篇文章在教学时,主要体验作者所带来的气概,一股磅礴之气,一股旷达之气。学生在反复朗读时,会感受到上片描写雪景,下片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在感受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用词,比如说:“娇”、“竞”、“俱”等词的用意。这篇文章适合学生朗诵,甚至可以背诵。不断的体会这篇文章的感情色调,语感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木兰诗》这篇古文,字词用的简单明了,学生在朗读时用心感受,翻译成现代文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文中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气魄,无一不让人感慨,学生在朗读时就需要体会到或者说间接的表达出花木兰不惧危险也要替父亲上战场的那种情感,她的勇敢,她的善良,她建功立业后,又重归故里的朴素这些在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出来,所以学生在朗读时要细细品味。文章最后一段话,渲染了整个气氛。这样的氛围在朗诵时,学生需要细细斟酌,反复诵读,熟读成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语感上的训练。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继续研究和运用更有用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策略,进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能进入课文并进入作者写作时的世界,让学生内心深处体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通过一系列的范读,自读,诵读经典等方式,提高学生在文章面前的语言直觉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极大地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忠军,朱宝利.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142.
        [2]张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与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