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美娟
横县马山镇六壮村委小学 530302
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低年级又是培养学习兴趣、培养阅读兴趣、为更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但是,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不同学段的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乏味,没有创新,甚至还停留在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课堂;课堂乏味、没有生趣,会让学生日渐失去参与其中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是由游戏、玩耍的状态突然进入到规矩严肃的学习状态的,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很难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课堂里面来,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普遍的现象如何改变,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找到了适合提高农村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
知道如何进行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首先需要学会的,也是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每次读之前老师都应该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第一次读课文,先要求学生“字音要读准,能连词成句读”,再次读时就可以提出跟高的要求“句子要读通顺,读出好句和标点符号的停顿”。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学生就会读,也可以读好了。教师更要多挤出时间让孩子多读,不需要过多地提问和讲解,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只有这样反复地阅读,才能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在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读这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读,为学生挤出了读书的时间,又使学生从整体上慨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快乐,并爱上阅读。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人生学习初起步的阶段,心灵单纯,知识面单调,能力比较弱,对学习没有自信,教师要对他们多鼓励并进行引导。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进行阅读教学实施时,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有效的引导,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营造舒适、愉悦的氛围,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中享受到真正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短的年龄特点,老师不应一味地让个别学生表演读,让孩子成为课堂上沉默的听众,而应该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阅读的机会。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在阅读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的到表现,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同桌一起读、四人小组齐读、默读、大声朗读或一边表演一边读等方式。学生只有会读了,才愿意继续读下去,才有可能把阅读学习当作一次愉快的学习。语言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感悟的过程。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对可课文的“感”和“悟”,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进行了学法指导,发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大了,阅读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尝试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一种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简单,那么我们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采用即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积极主动地从中获取知识。
所以,根据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实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策略来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实施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尝试:
(1)以趣激趣
要想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找一些比较有趣味、他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喜欢游戏正式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故事、儿歌、童谣、游戏、角色等形式,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到兴趣盎然。这样的学习方式除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外,还可以帮助他们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
(2)赏识激趣
期待得到赏识,这是处在低学段的小学生们普遍的心理需求。
教师课堂上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温暖的举动,都会让学生倍受鼓舞,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赏识能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以及自我肯定。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赏识,他们会对自己的答问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作出一个判断,即:自己有能力回答教师的提问,有能力进行阅读学习。所以他们对阅读学习信心倍增,兴趣更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赏识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是没有方向的,缺乏目的性的,得到的阅读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没有目的性的阅读,他们无法抓住文章内容的主题思想,阅读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
那么,提问题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没方向、没目标的阅读学习问题。问题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确定阅读目标,把学生从茫然的的学习状态中快速地理清思路,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把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文本阅读任务时,可以根据文本主要的内容以及关键信息紧扣文章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阅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法,有效的减少了阅读时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还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案例:
上人教部编版第三册《风娃娃》时:
第一次布置任务: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阅读完。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阅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只有一名学生举手回答:课文写了
船、风筝......
(这次学生不明确自己本次阅读的学习任务,相当于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所以结果跟课堂设计预想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第二次重新布置任务:
师:同学们,请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风娃娃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朗读完毕。
师:哪位同学说说风娃娃哪些地方?(学生踊跃举手)
生:去了田野、河边、广场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
生:吹动风车、吹动大船、吹跑风筝、吹断小树……
(第二次阅读学习,学生是带着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进行的,基本上都能够达到了课堂设计预想的效果。)
5.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关键的阶段在小学低年级。我在教学实践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也证实了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后,就能很有效地促进他们自己的学习,在平时不断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更广阔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受到教育,甚至终生受益。我认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从小让他们养成爱惜书本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卫生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书的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拿书、翻书、知道眼睛和书应该保持的距离,提醒学生不要在光线暗和光线太强的地方看书,不能躺着看书,从而养成正确的看书姿势,从小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只有通过学生的朗读和默读的实践,才能养成他们阅读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把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个句子都读准确清楚。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让学生懂得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怎样去想问题。每上一篇课文,就先设定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告诉学生要带老师提出的问题读阅读,我发现,这的阅比毫无目的性的阅读更有效。。
6.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视野
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推荐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或外面的书店学生去阅读,低年级的学生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热爱和向往好的东西,在看书的过程中敢于和父母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所思考的、所好奇的、所想到的,从而感受语言的好处和作用,体会语言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曹丹.个性化阅读,深化学生认知体验[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3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