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活化的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刘嫒华
[导读]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最吸引眼球的是生活化

        刘嫒华
        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完小     564104
        摘要: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最吸引眼球的是生活化,而当前的教育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习,并且完成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年纪习作
        
        前言: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乐趣,创设生活生活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特定场景,进入到课堂中,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同学体验生活,有目标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也处处有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引领学生真情实感的习作
        老师需要培养学生能够拥有顽强的毅力,通过能动的实践,强化学生思维意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上课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讲课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创作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通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
        教师应课前精心准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教学,激起对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教学素材。并且教师要想一些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实践中,让他们通过上课自己思考,从而学习到一些知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学到的教学知识、对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实践也是有条件的:(1)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2)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
        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实践
        教师要积极创造社会生活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当然,我们能体会到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主动去学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用心地亲身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来接受并掌握知识技能,享受知识的快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长时间机械地学习,会出现厌学的心理,相反,如果能够尝试寻找同学们喜爱的方法,教学的话,学生们会产生热爱学习的心理。比如,要学生介绍一种动物时就要让其选自己最喜欢的,最熟习的动物。

自己养过的更好写
        四、课堂应当尊重学生,为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因为积极的学习事例和态度能促进同学们积极的情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最为感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力求让同学融入其中,要真正让同学们实践起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自学,再质疑,我让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从这一节课上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让他们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感受到自己这节课所收获,到了什么。(1)课堂中移情于景,运作利用学生的原知,教师以新的讲析掌握氛围;(2)设置提出问题的情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安静地去思考问题,或者说从游戏中感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组织语言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诱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实践;(3)幽默情境: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学生学习的情景,所以说教学幽默也是很重要的;(4)合作情境:教师可以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然后设置好问题让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机提问一组同学让他们进行回答。这种情境就体现行动中,教师要设置思辨性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当然也要注重随时调控。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授课。
        五、课堂教学必须巧设提问,提高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情感性: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富有情感的进行教学,这样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因为有情感就有情景,就有好课堂,教师要善于在人类探究知识方面进行追求精神,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2)主体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把握课堂的主动性,因为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须以学生个体学习为基础,通过讨论,他们可以自主想象。(3)全员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全班同学,看是否全班同学,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课堂活动中,不让差生掉队,因为有人说差生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在这时,我想说的是课下可以跟这些差生共同交流,探究的课下以及日常生活中去,并且要求教师要了解所有的学生认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去课堂活动中。例如我班学生曾某某开始习作时无法下笔,老师经常下课后与他交流,引导他结合实际选择材料,然后引导他说,最后引导他把自已说的东西写出来,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习作从无法下笔到能写三百多字的作文。(4)全程性: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全方位去了解学生,并且在课堂上认真地观察学生,在课下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要求在年级习作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适当的布置,做的任务应该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因为学生需要良好的环境,创造足够的机会,增强生活的实践性,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他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韩柳. 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的研究[J]. 赤子(中旬), 2014(02):235-235.
        (2)谢瑞莉. 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5):183-184.
        (3)陈鸿. 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分析[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