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
淮安市白鹭湖幼儿园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自实施STEM教育以来,已经在国民素质、就业、国家经济实力、创新等方面有显著提升,STEM教育可谓是美国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力量。[1]发展STEM教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大战略和未来愿景。
关键词:STEM教育;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实践研究
引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其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一方面,应注重整合科学领域相关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强调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STEM教育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强调知识的跨学科融合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符合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将STEM教育引入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当中,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园园本课程体系的完备,同时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1.STEM教育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创建缺乏
本土化开发由于缺乏本土化学前STEM教育理论的支撑,现有幼儿园STEM课程的创建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课程经验,例如,将国外较为成熟的活动课程直接移植到本幼儿园当中,或者基于同一个主题进行项目活动,例如“水的净化”“水的保温”等问题。许多教师在进行STEM教育活动实践中,找不到适合学龄前阶段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只能“拿来主义”,忽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缺乏理性思考与系统的本土化课程活动的开发与构建。
(二)课程实施步骤
不够明晰由于当前学前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比较薄弱,加之相应学科素养的缺乏,一般教师很难胜任STEM教学活动的组织,加之工程是大学才开设的专业,很多幼儿教师很少把幼儿活动与工程联系起来。幼儿教师在开展STEM活动时,对于实施步骤的认识较为模糊。由于幼儿园并没有专业的STEM教师,现有幼儿教师的STEM教育素养也是参差不齐,使得幼儿教师在开展STEM活动时,对于实施步骤的认识较为模糊。很多教师并不明晰工程活动包括明确问题、前期探索、设计、制作、测试与改进五大步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忽视前期调查或者设计环节,直接进入动手制作、测试阶段,将STEM活动简单地归结为动手操作的制作活动。例如,将建构区幼儿的搭建活动,美工区幼儿的手工活动等同于工程教育,忽视了STEM教育活动中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以及测试与改进环节。
(三)课程评价具有很大随意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学科背景知识以及课程标准作为引领,导致学前STEM课程评价处于低效、混乱的局面,盲目追求作品与制作结果的呈现,忽视幼儿对活动过程的探索、幼儿STEM能力的提升、幼儿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例如,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往往是让幼儿投票选出最满意的作品,分享成功经验,而制作过程中失败的体验,失败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复探索并未得到有效关注。
二STEM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关注问题探究,助力教学中的STEM活动
研究表明,有成人参与的活动涉及到的目标往往更复杂,它会给儿童提出新的挑战,也会给儿童解决问题提出成熟的方法和策略。在STEM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主导者,控制活动的开展,也不能退居幕后,任由活动的生成。教师应当以更加积极与开放的心态与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应对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除了在活动中提供物质材料支持外,在制作问题解决中,教师还应当通过持续、延伸、拓展等策略,支持幼儿深入思考,助力幼儿问题解决。
STEM主题活动《风筝》中,自制风筝放飞失败,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自制风筝和买来风筝的区别,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总结失败原因,逐步明晰问题所在。如“两根粘起来,还粘的不一样的骨架,对放飞风筝有影响吗?”以此引导幼儿关注自制风筝骨架在重量上的不一致导致的平衡问题。
当幼儿注意到买来的风筝线不是绑在骨架上,而是一块布上,教师及时追问“这块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关注风筝的三角形稳定器装置。面对幼儿关于“三角形稳定器秘密”的探究,教师通过追问、拓展、提供新信息等方式给予幼儿反馈,使幼儿直观观察到的“高矮”“尖扁”,转移到数学语言的表达,从而唤醒幼儿迁移已有关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数学经验。当幼儿用数学语言表示出“边的长短”时,教师能够及时引出风筝上提线短于下提线的科学原理,引导幼儿关注三角形稳定器上边短,下边长的问题。通过与教师的高质量互动,幼儿发现风筝二次放飞失败的关键原因所在,为下一步的改进制作,成功放飞风筝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核心素养,识别游戏中的STEM活动
已有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以科学和数学为重心,对技术和工程的内容涉及较少。幼儿教师对于科学和数学领域的知识比较熟悉,对于工程和技术的知识比较陌生。
在实践中,我们并不要求教师钻研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在了解技术、工程相关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其与
幼儿的活动相联系,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是否包含STEM核心要素,利用这种联系设计课程。在中国文化主题下的一次音乐欣赏活动《高山流水》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真实古筝,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幼儿对乐器与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午睡起床后,仍聚在一起讨论头绳发出的声音。教师及时捕捉到其中的教育契机,决定跟随幼儿兴趣,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线,供幼儿探索美妙的声音。
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萌发制作乐器的想法,STEM活动“吉他”由此而来。在制作探索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制作材料从哪里来”“搜集到的材料如何分类”“图钉固定不住琴弦怎么办”“琴弦太短了怎么办”“琴颈弯了怎么办”等系列问题,这其中包含比较、测量等数学经验,声音的传播、材料的稳定等科学知识,工具的使用等技术问题,而整个吉他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生成性的STEM项目活动。
(三)基于真实情境,审视生活中的STEM活动
生活是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来源。在一日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支持和引导幼儿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能够丰富和拓展他们的知识经验,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意识,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用STEM思维去重新审视平时已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思考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否有通过“制作”来解决的问题;引导幼儿从问题出发,根据需求有目的地做,而不仅仅是尝试错误地做。
结语
STEM教育活动融入到幼儿园主题课程活动中,对一线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们能够抓住机遇,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和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活动中切实实现以幼儿为主体,给予幼儿充分的话语权表达自我,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幼儿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综合运用科学经验、技术经验、工程经验、数学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幼儿反复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及时提供“脚手架”,推动活动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与儿童的相互作用,平衡好预设与生成等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龙玫,赵中建.美国国家竞争力:STEM教育的贡献[J].现代大学教育,2015(02).
[2]杨晓萍,杨柳玉,杨雄.幼儿园科学教育融入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