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连权
(云南省腾冲市滇滩镇中心小学,云南 腾冲 679104 )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 ; 兴趣 ; 探究 ; 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适时的进行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一边用脑思考,一边用手操作,一边用语言表达不仅可以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指的也是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之间更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同时更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
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而且会产生一种对时间概念的惧怕,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手拍、用脚剁、数数来感受一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十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三十秒内做乘法口诀,做口算题、写生字、读课文、跳绳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中真切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于“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动手操作,在父母的陪伴下,亲手制作简易小闹钟,采用转一转的方式,亲身感受秒针、分针的旋转。这样的学习方式,变抽象为具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玩中掌握了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的掌握知识,而且更要着眼于使学生“会学”和“善思”,因为实现教学任务最可靠的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动手去操作,使学生的才智在实际参与中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动手摸一摸桌面,感知面积的概念,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归纳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才容易记,知识才掌握得牢。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练,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与解决方法。例如:趁十一国庆黄金周,我设计一次“我帮妈妈当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这一周的经费收入,以及油、粮、副食、水、气、电、购物等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有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从中,学生不仅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通过调查和总结,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懂得要合理地支配金钱。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借助于动手实践,可以有效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操作中,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会因此变得具体形象化。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变的是什么?什么没变??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土豆和刀,引导他们仿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鼓励他们如果一次失败了,再试,反复地试,并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总结、汇报。思维的火花在自然而然中迸发。像这样的安排,除了能有效整合学生的新旧认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之外,还润物无声地渗透了一些转化、极限、变与不变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有效拓展。?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猜想验证,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