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萌
江苏省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红黄蓝幼儿园
摘要:STEM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为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STEM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并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提出STEM教育应该纳入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战略。
关键词:课程统整理念;幼儿教育;STEM活动;实施策略
1.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通过对幼儿园的课程文件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学科为本,教育内容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数学所占比重分别为80%、10%、10%,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分量远远低于人文学科。
学科或领域教学活动是在预设的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以集体传递的方式开展活动,导致幼儿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凸显某一领域不注重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强调儿童达到教师预期制定的教育目标。
为培养“完整儿童”避免领域教育教学的弊端,有学者提出了“领域融合”“课程整合”等教育理念,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集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高控制而导致幼儿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科之间固有联系的把握不足导致整合多流于形式或将几个学科硬性拼凑,教师理工文化素养缺乏而导致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整合为主。探讨既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又能有效帮助其获得STEM学习经验的模式将对幼儿STEM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
2.1共通:跨学科知识和跨学段教育
STEM教育在横向上实现学科素养的综合,四个学科领域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工程素养解决的是基于生活实际情境的工具发明和制造,是STEM教育的主线,科学提供有关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数学提供的是科学统计知识和逻辑思维,技术提供的是方法和手段,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再到跨学科整合,STEM教育把学生学习到的各学科经验与工程设计转变为一个从不同侧面探究世界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2.2统一: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
STEM教育是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中演变而来,其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创新型人才的紧缺,自诞生起就成为世界各国借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与以往社会发展或个人发展两级偏向的价值取向不同,STEM教育体现社会发展与幼儿个性发展的统一。
2.3共生: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
STEM教育却将两者有效地融合,课程设计关注STEM科学素养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以幼儿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起点,以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为目标,以生活世界的材料为操作对象;以科学思维来看待问题,以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以科学素养为发展目标。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提供事实基础,科学世界为生活世界赋予更深的意义,二者在幼儿的实践合作中交织共生。幼儿在STEM教育中汲取科学素养又建构自我的生活世界。
3.幼儿园科学领域融入STEM教育的实施路径
3.1以核心素养与真实境遇的相互交织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成的根本路径
历史上,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与幼儿生活有关的常识教育。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科学领域划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并阐明包括情感态度、科学思维、知识经验的科学领域一般性的目标,但具体要求不够明确,对探究的意义和本质把握未做严格的界定,缺少较高层次的科学概念、原理、态度、价值观等核心要素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领域的目标应突出整合的核心素养,指向21世纪幼儿发展所需的能力。一方面应注重整合科学领域相关的学科素养,如美国马萨诸塞州颁布的《学前儿童学习经验指南》(GuidelinesforPreschoolLearningExprinces),将儿童的STEM素养划分成六个领域,分别是探究能力、地球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数学,每个领域都列出了儿童应该能够达成的发展指标。
3.2以幼儿“我者”和教师“他者”的互助共同体为科学教育的动力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的角色,各环节幼儿的探究和操作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幼儿作为学习者的自主性只是局部性和片段化的发挥。教师在实践操作中会无意识地遮蔽自己的儿童视角,把自己视作“知识的传递者”与“是非的裁定者”,形成“我”“你”不对等关系或是教学时空的不一致性。
在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与幼儿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合作者,通过互助合作、分享建构和对话交流促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科学认知、科学经验和科学思维。幼儿与教师是“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不同于“它”,“它”是客体,“他者”是主体,但“他者”又不是与“我”同一的主体,而是与“我”有异的主体。
他者的全部存在都是由其外在性(Exteriority),或者不如说,由其他异性(Alterity)所构成。”(P75-76)相对于幼儿的教师“他者”首先应该建立基于儿童认知科学发展的儿童观和学习观,教师们必须克服古老的神话,即科学和数学是聪明的或疯狂的科学家穿着白色的实验外套,应“赋权”给幼儿,给予幼儿真正的尊重与权利,让他们成为自己活动项目的主人;其次,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营造较为宽松有趣的问题解决氛围,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可信的”背景,信任幼儿“我者”的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在教师“他者”的反思性中激发幼儿“我者”的生成。
让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建构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教育的过程,并不断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和探究。在幼儿“我者”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实现作为教师角色的“他者”意义。
3.3以问题探究与逆向归纳的双向教学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载体
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设计也强调探究的连续性,常采用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教学设计模式,属于论证演绎的教学思维。
STEM教育通常采用逆向设计(back?warddesignmodel),先设定最终所欲达成的学习表现,再依据学习表现规划评量工具,最后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属于逆向归纳的教学思维,具体教学中常采用5E教学模式。
结语
总之,STEM教育以另一种形式回归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本质——探索和发现世界。当我们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时,不仅仅意味着可爱,他们真的是活跃的科学家,当下,应系统地、有意识地探索、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甚至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STEM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的是一种课程设计的途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种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龙玫,赵中建.美国国家竞争力:STEM教育的贡献[J].现代大学教育,2015(2).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