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代伟
[导读]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代伟
        河南省遂平县第一高级中学463100
        摘要: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在掌握数学教学大纲内的知识点时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深度教学
引言
        据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标准。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不越俎代庖,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自主且有效地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高高中数学的综合教学水平。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尚未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尚未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他们的教学观念陈旧并且尚未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难以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无法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法更好地突显出来,这样则不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当前数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教师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时间,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教师尚未深度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
        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内容一部分一部分的顺序进行教学,尚未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同时,因教师尚未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数学语言的常态化表述
        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巨大,因极强的数理逻辑特点难免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者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往往会有很多办法,但是在带领学生以强烈、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进入数学世界时,就需要我们能以数学语言本身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表达和交流,以定量的知识与技能的输出为学生学习模式和建构知识体系的习惯做好铺垫。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可以调动现有的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准确、高效地数学学习、表达和交流。从导入到生动的讲解与适应性的训练,再到实际问题的拓展思考等环节,我们给予学生规则与条件的演进和目的的实现,以题干和公式作为问题的切入口寻求突破,不断完善思路和验证过程,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在这里面,学生的思路需要依靠公式和概念进行指引,求证的逻辑推理与建模却需要在不断纠错和经验积累中获得最本质的认识。

无论处于哪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只要在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中善于纠错和突破,那么学生的数理语言才会在具体问题中得到实践和锻炼,成为自己真正的数学语言和表达习惯;只要日积月累,这就必然推升学生在总结、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效能,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会成为灵活运用数学语言的最有价值的表现。要是学生对每日的常态化的训练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那么数与理必然脱节,数学环环相扣的学习效能就很难迎头赶上了。
        (二)思维教学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将数学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培养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也就是说,教学老师不再通过知识传输的单一方式开展教育,而是要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思维与知识的双重提升。具体而言,教学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思维教学,即将高中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而后向学生进行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但是问题引导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提问不同,传统的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对于前面所讲内容的学习情况,而问题引导则具有更强的逻辑性,不同问题之间是保持紧密衔接的,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例如,在教学“集合之间的关系”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开展如下思维教学。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那么之间是不是存在大和小呢?”学生:“存在。”老师:“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全人类和中国人,全人类是一个大集合,中国人是一个小集合。”老师:“很好,大家可以再想一想,刚才的全人类和中国人这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全人类集合包括中国人集合。”老师:“这说明集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包含关系。”老师:“由此大家对于集合是不是又形成了新的认识?”学生:“不同集合之间是存在一定对应关系的。”老师:“那集合之间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学生:“相等。”“完全不相等或者完全不包含。”老师:“完全不相等还能算是集合之间存在关系吗?”学生:“也算吧。”“不算。”老师:“大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大家可以说说理由。”学生:“有相等那就有不相等,这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关系。集合既然存在相等,那么也就存在不相等。”“集合{1,2,3,4,5}和集合{中国人}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数学知识中重点讨论的是相等,比如我们从小学习的就是1+1等于2,而不是1+1不等于几,这样就会产生无穷个答案。”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学老师不要限制学生思维,而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完全表达出来,进而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后续教学老师继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方式教学。通过以上举例可以发现,在思维教学中,教学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挖掘集合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谨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订新型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冯耀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5):77.
[2]夏新辉.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86.
[3]付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2(40):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