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儿童心理绘画投射技术的实践探索 ——基于探究未来学习新形态下“读懂学生”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张治懿
[导读] 在探究未来学习新形态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形式,

        张治懿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摘要:在探究未来学习新形态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形式,读懂学生都是前提和基础,儿童心理绘画投射技术能很好地渗透进美术教学活动当中,作为研磨学生的有力工具。用“画”说话,关注学生在绘画中的情绪表达;读懂学生人格信息HTP(房—树—人)技术、了解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家庭绘画技术为美术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在绘画技能的学习与心灵表达中寻找平衡点。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绘画心理,彻底打破仅仅作为一门技能课程的教学传统,从学生的绘画心理入手进行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小学美术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 : 探究未来学习新形态 、 学科+学科综合、 “读懂学生”策略探究、儿童心理绘画投射技术和交替绘画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正文内容:
        在探究未来学习新形态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形式,读懂学生都是前提和基础,读懂学生,就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掌握一定内在美的规律,去设计和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断去达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学科+”课程构架的指导下,发挥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将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进行跨学科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将儿童心理绘画技术渗透进美术教学中,深层次地研磨学生,将“读懂学生”“基于学生”“回到学生”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一、儿童心理绘画与美术教学的联系
        儿童绘画心理在哲学上体现的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儿童绘画应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相一致,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应相应的美术知识。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绘画心理,即深层次的读懂儿童,彻底打破仅仅作为一门技能课程的教学传统,从学生的绘画心理入手进行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小学美术作为一门美育课程的作用。
        基于学生、读懂学生是探索一切教学形态的先决条件,而儿童心理绘画投射技术能很好地渗透进美术教学活动当中,作为研磨学生的有力工具。
        二、结合美术教材内容,渗透心理绘画投射技术
        常见的心理绘画投射测验有:以智力测验为目的的古迪纳夫“画人测验”;以获得有关人格特点方面信息为目的的测验考克的“画树测验”和巴克的“房—树—人测验”;以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病理等方面问题为目的“家庭活动测验”等。这些技术需要的载体形象在美术教材的内容中是能够找到的。结合美术教材内容,渗透绘画投射技术,在了解学生情绪,了解学生性格及原生家庭环境,寻找适合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上都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
           1、用“画”说话,关注学生在绘画中的情绪表达。
        (融合教材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二课《看谁涂得最好看》)
        案例:美术课堂中通过线条看到学生情绪的表达。
                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因为下雨鞋子打湿了,他感觉脚下非常不舒服,在教室里脱掉了鞋子。这一举动受到周围孩子的指责,有的同学说这是不文明的行为,有同学甚至捂着鼻子说闻到了脚臭味……他开始为自己辩解,可越是解释就有越多的孩子站出来指责他,慢慢的,他失去了耐心,情绪一再爬升,直到顶点,他生气了!可换来的更是其他男同学的“武力镇压”,很快老师便阻止了这一场纷争,孤立无援的他开始沉默了,我们也在看似平静的环境中进入了《看谁涂得最好看》一课的学习。


        在开课的时候,请同学们用线条画出现在的心情,我特别关注了刚才那位脱鞋子的同学,这时这位同学用笔在画纸上一遍又一遍地画着这样的线条:
        我知道他的情绪进入问题区一直没有出来,沉默并没有根本的的解决他的问题,当双方都有道理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我马上运用了积极倾听和第三法(具体方法在此论文中暂不展开解读),把孩子的情绪拉回了无问题区,这是进入美术课堂的知识技能学习,孩子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最后看到了一条漂亮的七彩鱼,这个小小的插曲算是真正的解决了。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往往会以“相安无事”告终,会忽略学生沉默背后的情绪是否得到真正表达和缓解。这样的方式可以检验学生情绪的疏导程度,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2、读懂学生人格信息HTP(房—树—人)技术、了解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家庭绘画技术为美术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融合教材内容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
                教材内容是围绕《妈妈和孩子》这个主题,通过对亲子日常状态的描绘,表达和感知母亲的爱。挖掘教材资源后,学生在创作主题作品的同时,会涉及家庭,房、树、人等基本元素的绘画,整合心理绘画投射技术,通过HTP(房—树—人)技术和家庭绘画投射技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的真正需求,寻找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该课将《妈妈和孩子》扩展为《家人与孩子》,通过学生的绘画了解学生人格特征、心理特点、原生家庭、性格、学习需求等。
        案例:图1:孩子描述家里妹妹很小,很小、很小……爸爸妈妈都经常向他强调妹妹很小、所以,他写了很多“小”字,他给自己戴上了面具……
        图2:这个学生在绘画的时候,表现出了越画越开心的状态,课堂上看到孩子满脸的笑容,他画的是一家人在玩游戏。看到这幅画,有阳光、幸福、和谐的感觉,构图也很饱满。孩子的描述充满了阳光和开心。
        图3:老师很好奇,为什么画面里没有自己?孩子描述:不想画自己……
        
        
        图4:孩子描述自己画的是一家人,最大的一个是自己,还给自己画上了很多眼睛,孩子在绘画的时候也不停的用最显眼的方式提醒老师他的位置。
          三、在绘画技能的学习与心灵表达中寻找平衡点。
        绘画技能的学习与心灵表达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技能学习需要合适的时机,好的技能应可以随时辅助心灵的表达。
        埃迪特·克雷默所说的绘画对心灵的意义,她提倡绘画要忠于心灵的表达,要竭尽所能地去呈现完整的内在真实。因此,表达性绘画并不排斥绘画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好的绘画技能可以服务于绘画对心灵的表达,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绘画是否符合技术的标准。
        我们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把技能引入绘画教育。通常在7-8岁,儿童在绘画方面才开始进入写实主义表达的阶段,希望通过精确的绘画来呈现外在世界,于是需要学习技能。此时,儿童的自尊需要也变得强烈,开始对自己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与同伴比较之中,更期待自己的某种能力能被他人欣赏。
        老师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深层次的情绪所在,真正的读懂学生,是可以借助心理绘画技术来完成的,让学生在相对较好的状态下,自主接受知识技能的教育,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有很好的帮助的。
        所以,在小学阶段将心理绘画与美术教学进行渗透,找好两者的平衡点,是有助于学生的策略。
           心理绘画投射技术及投射规律的研究涉及很多有意义的绘画特征指标,这些指标都与儿童心理状态有关,而儿童的心理状态是读懂学生的重要参考指标,是一切美术活动和策略设计的先决条件。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绘画心理,彻底打破仅仅作为一门技能课程的教学传统,从学生的绘画心理入手进行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小学美术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虎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陈侃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3] 严虎 绘画读心术[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