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永
横县六景镇民族初级中学, 530313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新课标改革要求打造理想、高效、快乐学习的课堂,优化教学方法。为此,本文以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不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
课堂是教育活动组织的主要场所,新课标改革背景下,为了让教师和学生达到情感和知识的双重交流,教学实践中需要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营造生态和谐的课堂氛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以及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互动式教学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课程教育价值的认识,平衡“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的有效共享与拓展。农村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存在很多传统性问题,像师道尊严的教学理念、“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机械化理解与记忆的学习方式等,这些都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此,探究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式教学尤为必要。
一、互动式教学的特征分析
(一)教学内容广泛性
互动式教学强调课堂的互动性生成,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材局限的问题。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就教学主题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为了更好的参与互动,学生会在课前预习中广泛搜索学习资料,尝试自主剖析内容,从各个角度形成主观认知。这些都促进了教学内容广泛性特点的彰显。
(二)教学形式多样性
互动式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实践中,不光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细分析,还包括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氛围得到了极大活跃,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能够在互动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交流多向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热点解析、主题辨析等活动,各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方向更加多向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极大地缩短了学生被动听课的时间,延长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能够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视野。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知识面窄。农村教学资源比较贫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学习,只是竞争意识比较弱,学习中的参考资料比较少,因此和城镇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相比比较少,从而导致学习基础差,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
其二,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近年来,虽然城乡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实际教学中,农村教育仍然处于落后地步。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甚至存在一师多职的现象,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很多时候教师使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导致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对多学的知识捉襟见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够理想。
三、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互动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互动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农村地区的学生普遍存在“倾师性”心理,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以此,自身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为了促进互动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放下心理戒备,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比如教学“悄悄变化的我”一课时,教师首先说一说自己青春期发生过哪些生理和心理变化,引发学生的共鸣,拉近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最近在身体外形和心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激发学生开口交流的意识,为课堂互动式教学提供基础。
(二)丰富互动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在一致性认知中,大部分农村教师认为互动就是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一问一答进行对话。实质上此种互动方式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的欲望不够强烈。真正有效的互动方式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互动形式的多样化。其一,可以采取辩论法,由教师引出一个话题或者时事热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进行正反方辩论。比如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辩论主题“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有的学生说两者是并行关系,有的学生说两者是融合关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相关事实展开辩论。其二,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特别对于法治内容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引入真实或虚拟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农村生活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与学生自身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教材中很多插图场景都比较陌生,比如在“奉献社会我践行”探究中,我利用了印天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同学们清除街头小广告、走进敬老院、扶老奶奶上地铁等活动。把在农村学生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些场景重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围绕这些场景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讨论与分享,强化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从农村学生真实生活中挖掘奉献社会的实例,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平时是如何帮助他人,为村建设做贡献的,从而体现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要结合农村教学特点,创新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增强教学有效性,发挥学科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巧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才智,2020(07):56.
[2]王容容.课堂,因对话而生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对话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观察,2019,8(41):137-138.
[3]方磊磊.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42.
[4]邵永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