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斌
湖北省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441021
长期以来,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经常受到轻视和冷遇,究其原因是较之第二课时不易出彩,缺乏看点。当前,第一课时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形式单一呆板,目标确立含糊不清,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改进,从而真正实现向第一课时要效率的目标。
一、摒弃蜻蜓点水,给足读书时间
走近身边第一课时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时间普遍不足,课堂上缺少琅琅的读书声,也难以看到学生静读深思的情景,更有甚者,一堂课教师只安排认读生字新词,课文草草地读上一两遍,本是半生不熟,便急于探究重点语句,感悟文本,挖掘文章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自然也就无从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了。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是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短文至少4~5遍,长文2~3遍,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言“书不读熟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首先,教师要确保学生读的时间,根据年级的学情,文体特点把握好学生个体参与朗读的时间,尤其是保证个体自读的时间,读的方式不限,鼓励多元朗读,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基本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其次,注意读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有规可循,超越了“规”,思维便会受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 的完整过程。
北京教育学院的薛晓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第一课时组织读书的三部曲:
初次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作者的不同用语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这些新知识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阅读困惑。学生的阅读思绪易被打断,使之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连贯的完整认识。他们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安排词句的学习正是时候。
第二阶段读书,应该安排在词句学习后趁热打铁,因为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迈上一个台阶。此时的读,既能使学生体会词语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文章句段中的构建方式,又因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极其前后关联,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利了。
第三阶段读书,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有效解决阅读中很多个性化困惑。此时的读,已经少有词句及表层理解上的困惑,学生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
二、紧扣年段特点,夯实字词教学
现实课堂中,不少教师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生字指导示范虚晃一枪,新词的理解隔靴搔痒,初读课文如雾里看花。
一些教师对字词教学认识片面、目标定位含糊不清,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存在贪多求全、包办代替、缺乏指导、放任自流等倾向,使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收效甚微,严重影响了第二课时乃至整篇阅读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教学忽视词语的学习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词句的学习平淡不易出彩,在第一课时舍不得花时间安排,或空泛地读读写写,既无主次也无深析;有的干脆就将其完全放到课前预习或课后的练习中去,将课上的时间全部花费在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上,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其实,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所学生字词达成“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正确写”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生字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段和认知特点,对字词的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读准字音,可安排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中,让他们利用生字表里的注音、字词典等工具书,自主进行拼读。主要针对那些易读错的字、多音字等,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正音,并结合词语和文本朗读加以训练,从而顺利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字形识记与正确书写,也可以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记准字形。教师侧重于对一些笔画较多或结构复杂的字,从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等方面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美观、流畅地书写。
关于字词,各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能准确地借助拼音认读汉字;能按笔顺规则使用硬笔书写生字。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高年级的教学主要是: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无论哪个年级,可以重点指导难写的字,最重要的是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描红、临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有时间师生还可以进行评议写得是否正确匀称好看。
三、谨防设计越位,合理划分课时
时下,放眼五花八门的公开课,鲜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尝试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始点来看,学生对文本完全陌生,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结点来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疑似第二课时。再仔细一想,觉得既非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未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非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让一线的教师深感茫然: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吗?那第二课时又该干什么呢?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握出现偏差,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学生认识规律不甚了然,忽视阅读教学最基础的是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感知内容。试想,学生连文从字顺都没有达到,又何谈深入感悟呢?
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和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拟定的个性化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从我们的家常课来看,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则是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能提前或滞后的,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移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忽略或简单走个过场。
有效的语文课堂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二是教学目标落实到位。究竟第一课时应该怎样安排才算合理呢?特级教师周一贯说,第一课时应包括以下几步:揭题开讲,初读课文,字词学习,了解大意,部分课文还要理清层次。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也各有差别,但每课时都有自己的内容和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明确的课时观念,把第一课时这块“责任田”经营好,使其同样焕发出活力,闪现出灵动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