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张 俊
[导读] 本文阐述“先行组织者学说”教学模式的内涵,

                 
        张 俊
        马鞍山市和县三中      安徽 马鞍山      238200
        
        【摘   要】本文阐述“先行组织者学说”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从总结性策略、启发性策略、迁移性策略以及探究性策略四个方面来展示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对使用这种模式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迁移   探究性
一、“先行组织者学说”的内涵
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先行组织者”。 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展示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先行组织者学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1)总结性策略。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家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通过对学科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体系,学生一旦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重章节之间的结构联系,力求通过一个核心的概念建立一种非常紧凑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如必修一中的细胞概念以及必修二中的基因概念等,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对此核心概念漠不关心,一味的追求书本零碎的显性知识[1]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科结构所包含的隐形内容的理解,演变成鼠目寸光的“偷猎者”。而“先行组织者学说”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引导性材料的展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从而使学生由“偷猎者”转变成“饲养员”。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书本目录所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进行总体的分析、归纳、总结。例如在新课讲解前,首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本册书本目录,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章节之间又存在哪些联系,并且在每一章学习之前,也要对该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在学生内心形成一个整体的脉络,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细胞的增值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
第四章 细胞的输入和输出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的利用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七章图1必修一章节内容            图2细胞生命活动的内容
(2)启发性策略,
一堂优秀的课犹如一部精彩电影,剧情紧凑,丝丝入扣。而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入和衔接,使整节课的教学自然、流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章节知识点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似乎除了一一罗列再也别无他法,这就容易造成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阻碍了师生间积极的课堂交流,所以丰富的想象和有效的启发在这里尤为关键,如在学习到《DNA分子的复制》时,对时间、地点、过程、意义这个知识点间的衔接成为教师难以逾越的障碍, “先行组织者学说”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我们在介绍DNA复制之前,可以发挥想象,把DNA复制想象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活动,让同学们搞清楚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再以此为基础学习书本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把DNA复制比作成学生的抄作业。

(3)迁移性策略[2]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知识点关系密切,环环相扣,而我们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生物不受学生、家长的重视,大学生物知识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高中生物相对于其他学科显得如此的孤立无援,这就使得学生对高中教材的理解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同时给我们教学也带来较大的困难。如当我们在介绍细胞的内环境时,要想搞清楚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搞清楚血管的种类有哪些: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在学习细胞核时,有学生就提出核孔真的就是一个孔吗?通过对初中和大学书本的有效选择,“先行组织者学说”让高中生物变得不再孤独。

          图四 血管的三种类型                                                           图 5  核孔复合体  
(4)探究性策略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发展学生智慧潜能,更注重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先行组织者”学说是先于学习材料展示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具有更好的启发效果呢?既然材料的不同会造成启发效果的好坏,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搜集有关的材料呢?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合作分享找到合适的引导性材料,当然材料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书本后续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探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08,第一版
[2]王守恒:《教育学新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吧2005-1,第一版
[3]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